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搬迁移民就近到农田劳作。 杨云 摄
题:贵州易地搬迁移民:安居且乐业
作者 杨云 李鑫
“搬下山半年多,终于又吃上了自己种的‘青口白’。菜是甜的,和山上一样甜,这才是熟悉的味道。”贵州省惠水县70岁的刘新兰和两个儿子一起下山进城,可她过不惯这“清闲”日子,始终割舍不下常年的农耕生活。
“之前很担心,搬进城里,会不习惯。”贵州省贞丰县者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园区里,快50岁的搬迁户龙芳告诉记者,新家没有陌生感,昔日村寨的“乡音乡味”,在这里无处不在。
“农民能种地心里就踏实。”贵州省大方县易地搬迁移民60多岁的郭光华一脸笑容,正为大棚里的蔬菜松土,脚边那一棵棵即将上市的“火锅白”,让他看到希望感到幸福。
刘新兰、龙芳、郭光华都是中国千万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的一员。“十三五”期间,约1000万贫困人口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世代生活的贫瘠大山,远离恶劣自然环境。
记者走访了解,在移民新区,深山区石山区百姓搬出来了,年轻人可以安置就业,可老年人岁数大了企业不愿接收,有些人却身体很好闲不下来,成为扶贫搬迁中最难融入、最不安心的群体。
“找不到那份乡愁,再好的条件,也留不住移民的心。”贵州省惠水县水库与生态移民局局长花仁富说,从农民到市民,需要“缓冲地带”。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贞丰县以政府、企业、搬迁群众、社会中介四方联盟为载体,把搬迁民众在大山里的民族工艺、特色食品等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到城市里的新家园;惠水县依托扶贫开发公司,在移民安置区附近流转了90余亩土地,开辟农耕“微田园”,重点满足45岁以上、一时难以在非农领域就业搬迁群众的农耕需求;大方县为每户易地搬迁的移民家庭配置了两个蔬菜大棚,规划每户贫困户都有三条以上的收入渠道,以实现让搬出的贫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新家安放乡愁。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贵州省大方县易地搬迁移民郭光华认为“能种菜”是搬迁后最幸福的事。 杨云 摄
2016年,是贵州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战役打响的第一年。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贵州将对162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包括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上2001年以来已经搬迁的104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贵州省将搬迁260余万人口。
2016年,贵州省已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5万人,其中第一批约30万人,全部为50户以下、贫困率50%以上自然村寨,这些自然村寨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第二批约15万人,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建设。统计下来,2016年贵州省各地建设项目达到555个,3900个自然村寨迎来整体搬迁。
“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助,搬迁群众自愿申请认耕,按照‘无偿耕种3年、精准贫困户户均0.3亩、一般贫困户户均0.2亩’的分配方式分配给搬迁移民,让身体好、闲不住、想劳动的老年人有锻炼场所,也贴补生活。”惠水县移民后续扶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国介绍说。
“真是太合心意了!”刘新兰说,“虽然只有三分地,可也能忙个大半天,和认识、不认识的老乡们聊聊天,身体好,心情也好”。(完)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