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曲昌荣同志

时间:2016-12-18 03:36:52

2016年11月16日,曲昌荣在浙江乌镇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现场

12月16日,6时48分,北京武警总医院,深度昏迷23日的曲昌荣停止了心跳,被推进手术室,做器官捐赠手术,能捐的都捐,肝、肾、角膜……

一颗强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曲昌荣39岁的人生,一路向上,最后一次冲刺,臻于伟大之境,定格。

曲昌荣同志是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11月24日下午3时05分,因突发急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他生前就爱帮助人,如果能帮助别人家的孩子好好活着,我和他都会高兴。”年近古稀的母亲替儿作出了捐献的决定。

知子莫若母,曲昌荣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有大格局”。曲昌荣短暂的一生,活得生龙活虎、热气腾腾,他用整个生命,诠释了一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应该有的大格局。

(一)就是想在时代最前沿的行业里历练自己

“我们要学习企业管理,结果导向,没有处理好,就应该承担责任。”这是曲昌荣在同事工作微信群里的最后一句话。

曲昌荣所在的移动网络管理局,因为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在网络管理格局中显得分外重要。当然,这也让他始终满负荷运转,他们必须以更快的节奏跟上互联网的潮涌。

他是行业内公认的工作狂,常常工作至零点以后,第二天早上7点多,又要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五加二、白加黑”“周六保证不休,周日不保证休”,每天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这就是他的工作节奏。

网信办的办公楼是座老楼,有些拥挤的走廊里,放着一些旧沙发和桌椅,因为长期睡眠不足,他有时会利用空闲时间补一觉,稍稍一斜靠,便是鼾声如雷。

但这样的苦,曲昌荣甘之若饴。他太喜欢新闻和传播行业,而这种热爱,让他对网络管理者这个角色充满着热情,一位同事说,如今回过头来看,大曲真的是用生命在做网信事业。

2014年夏,曲昌荣调任刚刚成立的中央网信办,在此之前,他在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干了10年记者。在拍给他的母校——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的一则视频中,他叙述了自己走上新闻路的历程:刚进大学时,并无兴趣与特长的曲昌荣很感自卑,是给校报写稿让他重建了自信,当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校报中缝时,“兴奋得一夜没睡觉”。

10年后,这个早早立志的新闻人的名字,便频频出现在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而在他供职的中原大地,曲昌荣这个名字开始崭露头角。

人民日报的老同事评价曲昌荣:“他天生是干新闻的”。尽管已离开报社,但报社还有他的传说:从墙上的标语变化能写出洋洋千言的农村变迁;坐火车听两个小孩子讨论连环画,能采写出被中央领导批示表扬的内参;过年回家同学聚会闲谈,能写出十八大以后的作风和风气之变……

10年记者生涯,人民日报一位老报人的话成为他的座右铭:“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在田埂地头找感觉”。站上天安门城楼,就是要有政治家办报的气魄,精准把握大势;而走向田间地头,就是要接通地气,让精神和政策落地。

显然,记者生涯的历练,让曲昌荣在从事网信这个全新事业的时候,有了难得的广阔视野和深厚功力。

“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名字姓曲,性格较直,对社会现象特别是传媒现象,有感而发,随便说说,相当于导语或编后,权当曲解。”这是曲昌荣个人公号“曲解直说”的自我介绍。

曲昌荣是人民日报记者中较早开通个人公号的,互联网浪潮汹涌,传播资讯的传媒行业首当其冲,一贯见势早、格局大的大曲,要先试试水。

没想到,一试水就搞大了。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表达力,让曲昌荣的“有感而发”,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很多文章因为契合社会热点或社会心理,而获得了微信公号所追求的“10万+”阅读量。

深入新传播格局腹地的实践打拼,让曲昌荣的转型水到渠成。2014年夏,他离开了记者一线,成为一名网络管理者。

“来到中央网信办,我失去了‘三个一’。原来我住150多平方米的房子,现在住50平方米;原来我一个月收入一万多,现在只有5000多;原来我有11个下属,现在是光杆司令一个。” 在中央网信办新入职干部座谈会上,曲昌荣总结这次转身,接着他话锋一转,说“虽然失去了‘三个一’,但为了网信事业,我一点都不后悔!”

工作调动之前,曲昌荣也曾找朋友商量,朋友们为他权衡各种利弊,但最后还是他说服了众人:“其实去那儿不图什么,就是想在互联网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行业里好好历练自己。”

大格局成就大事业,大事业成就大写的人。

(二)“你们放手去干,出了问题我担着!”

开拓一项新事业,必须有一群具有创业精神的人,从这个角度讲,是网信事业选择了曲昌荣。

“你们放手去干,出了问题我担着!”这是曲昌荣常常跟同事说的一句话,对于崭新的网信事业,创新精神是必需品,而一个敢于担当的领导,又是创新的必需品。

“他树立了网信领导干部的好榜样。”一位同事评价说。

作为大曲的朋友,要知道国家发生大事了很容易,那就是曲昌荣“失联”。每逢大事分外忙,是网信工作的特点。2015年两会期间,曲昌荣牵头负责移动端舆论工作,两周时间,他带领的团队每天保持早上六点持续至深夜的节奏,共编辑推送五百多篇精品稿件。

讲好故事,对记者出身的曲昌荣来说是拿手好戏,在中央网信办,这手好戏派上了用场,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当代中国形象,他受命牵头开创网上国际传播工作新格局。带着年轻的团队从零基础干起,取得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突破性成果。

突破不会凭空而来,作为团队负责人,曲昌荣如同一个高超的钢琴手,将分散各处的力量集中起来,合奏成一曲激昂的凯歌。他从早到晚穿梭于不同的会议室、办公室之间,拉清单、定计划、提创意,如同“打了鸡血般”保持持续的热情。

网信办的办公条件差,办公室很小,但在曲昌荣分管的几个处室,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都留了一把空椅子,要留给到处“蹿”的曲昌荣。他是同事眼中的“智多星”,寥寥数语,点醒梦中人。

一位同事说:“不论办里的大会、局内的集体研究,还是日常的工作研讨,他只要一开口常有新主意、新思路,往往能拨云见日、抓住本质,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这显然不是什么溢美之词,而是长期共同战斗的经验之谈,另一位同事说:“工作开展不顺利了、稿子写不下去了,总会先想到他,而他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总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从记者转型管理者,曲昌荣最大的不适应恰恰是文字。原来是新闻报道,求活;现在是公文文稿,要准。但曲昌荣很快上手,以至后来多次承担起草重要文件文稿、重大专项调研、重要报告等任务。

移动局成立不到半年时,获得的第一个中央领导批示,便是曲昌荣起草的报告,报告涉及的工作饱含着全局同事的心血,得到决策层的认可,大大鼓舞了这个新部门的士气。

靠什么攻克难关和短板?曲昌荣的办法是吃苦。“容易走的都是弯路,吃苦才是唯一的捷径”是他常常向同事们灌输的“心灵鸡汤”。

2015年“9·3阅兵”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曲昌荣带着年轻同事赶写一份很急的报告,从晚上10点开始干,直到凌晨4点才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息一会儿,不到5点又起来继续干……早晨8点不到,一份完整、清晰的报告已经报到了领导的案头。

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层出不穷,互联网直播便是最火爆的一个。新业态要健康发展,必须有章可循。中央网信办开始着手制定规范,牵头任务落到了曲昌荣头上。

了解互联网直播的人都知道,它涉及部门多、企业杂,贯穿的环节多、链条长,为这样的行业制定规范,是块难度大、吃力不讨好的硬骨头。

一切从头做起——网站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起草管理规定……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曲昌荣都亲力亲为。既要管住乱象,又要扩大发展空间,为了寻求最大公约数,曲昌荣带领团队反复征询相关方的意见建议。最终,《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公布施行,广受业内好评。

“大曲为人性情坦荡、温和义气,堪称好人,哀悼大曲,希望他在天堂依然如他曾经。”资深媒体人、视知传媒的创始人、CEO马昌博说。曲昌荣牺牲的消息传开,网上哀思如潮,媒体业界对他的评价极高。

一个好的网络管理者,必须与互联网媒体、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曲昌荣走后业界给他的哀荣,说明了一切。他身边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编辑乃至工程师,但却始终保持着“亲”“清”的政商关系。有人提钱请他办事,他闭门谢客;有学校开出高额费用请他授课和宣传,他说:“给学生讲课免费都去,花钱宣传那就另请高明吧。”

人生为大事而来,又怎会阴沟里翻船?曲昌荣信奉的大格局,为他的人生构筑了厚厚的防火墙。

(三)从此世间少了那道耀眼的阳光

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脸,眼镜下面一双小眯眼,常常带笑,偶尔精光闪烁……曲昌荣的热情写在脸上,他自称大曲,朋友们也习惯叫他大曲,一个“大”字,可谓传神。

一路走,一路帮。曲昌荣如一团火,燃烧自己,温暖别人。

他的热情和赤诚,让他散发出强烈的个人魅力,让人对他有倾诉的欲望。而他开阔的心胸和话语机锋,也让他做思想工作往往很成功。

一位年轻同事在经历了持续一个多星期的加班生病、生病加班之后,家人不理解不支持,感觉自己快撑不下去了,就给大曲打了电话,大曲一番劝解,让他重拾信心,临了,他又主动提出:“我给你联系北戴河一家疗养院,周末带家人去休息两天,千万不要有那么大压力……”

“曲局是那种我敢和他‘讨价还价’,而实际执行中却一定不折不扣的领导。”一位同事说,“开大会,我们做的点点滴滴,甚至自己都忘了的细节都被他‘狠狠’表扬;而每次犯了错,他总是在单独场合‘敲打’,叮嘱查明原因、总结教训、下不为例。

同事休假前,本来已经安排好的工作出了个小问题,正纠结要不要退票改日程,曲昌荣主动接过工作:“安心休假,接下来我盯。”新同事进京,孩子面临幼儿园转学,他亲自协调解决;加班中同事请假早走,说要去还钱,他准了假还加一句批评:“有困难为啥不找我?我们是同事,也是战友、兄弟!”

能帮则帮,能让就让。听说有同事辛苦工作多年,家属一直未落实北京户口,他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家属落户名额让了出去。直到他去世,妻子的户口还没有解决。

最是寻常能动人,一件件小事,勾勒出一个温暖敦厚的汉子。

“人间诸事,且思且考;是非曲直,且说且解。姓曲言直,一位网络人的正能量传递。在网络和新闻的世界,他就是那道耀眼的阳光。”一位同事说,“他走了,从此世间少了那道耀眼的阳光。”

白发人送黑发人,此情最伤。“老天就交待他这些差事,完成了。”老母亲说,这个曾经带给他们无限骄傲的儿子,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

但老人家心里明白,儿子一定有很多遗憾。他曾向8岁的儿子许诺,一定亲自去接他一次,带他吃一次麦当劳,逛一次公园;他曾向父母许诺,等能休假了带二老去海南疗养;他也曾与妻子约定,找一天,啥都不干,就看一场电影,吃一顿大餐……

如今一切成了奢望。

治疗的23天,他的妻子一直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毅力强撑着,不哭也不崩,平静地接待各方。她不厌其烦地跟来看大曲的朋友们说,“他只是累了,他会醒过来的,他知道自己还有好多事没干呢,不会就这么走的……”

他给儿子取名叫“硕果”,可见当时得子的欣喜。小硕果放学后无人照看,常常跟着爸爸加班,在食堂吃饭,然后坐在爸爸的工位上写作业。

有一段时间,网上一张爸爸给儿子撑伞的照片很火,曲昌荣在朋友圈贴出一张照片,他左手提生日蛋糕,右手为儿子撑伞,衣服湿了大半,他留言:“当爸爸,咱也不差!”

如今,替他挡风遮雨的爸爸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

曲昌荣留在朋友圈最后的话,是他转的“曲解直说”最后更新的文章,“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演讲,如往常一样,他写下精当的按语:“中国的脊梁!这么累,身体还这么好,心胸大!”

时间是11月22日,两天后,他发病倒下。

这次,他竟为自己写下按语。网言有云:“从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有人代你遮风挡雨,替你负重前行。”

曲昌荣,这位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人生传奇的网信人,就是这样的中国脊梁,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道路就越光明……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