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的加快,必然反映在就业的增长上。而且,相当比例的就业并不存在政府主导的“腾笼换鸟”,而是市场真实需求的反映。
来自人社部最新信息显示,今年11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1万,1至11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4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4.9%。
这也意味着,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还将延续此前三年的增长轨迹,达到1300万人的高位。而事实上,早在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笼时,就业完成全年目标、并好于预期已无悬念。李克强总理念兹在兹的“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这些数据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就业继续稳健增长,一个大的背景是近期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健增长,经济形势向好。数据显示,今年的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6.5%至7%区间,尽管与前几年的高增长相比,增速有一定回落,但在全球范围内看,仍十分亮眼。不仅低通胀风险有所下降,工业产出和工业利润也开始改善。
经济“大盘”的企稳,直接反应在劳动用工需求的增长上面。总理说,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意义正在于此。也就是说,至少从就业这一指标看,中国经济正在走出低迷,潜滋暗长,郁郁勃勃,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上升势头。那种一味唱衰,乃至以偏概全的论调可以休矣。
此外,就业增长也与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关。近年来,随着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在经历种种阵痛之后,正在持续发力。从以往的投资驱动到现在的消费引导;从“有水快流”的资源型发展,到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新经济;从以政府为主导到大力培育社会,种种变化积极而有效。
经济转型的加快,必然反映在就业的增长上。而且,相当比例的就业并不存在政府主导的“腾笼换鸟”,而是市场真实需求的反映。比如,互联网创业企业、众多小微企业以及与消费相关的产业链等等,均属于新拓展的就业空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此前亦指出,今年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这背后,就是消费驱动的新增长模式。
而与此前有些担忧不同,持续推进的经济转型升级,并没有产生如上世纪90年代的大规模下岗潮,反而实现了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存在多样性与活跃度,使得劳动者有了更多的择业余地,只要勤奋肯干,总会找到合适的职位。这也是一个社会固有的内生动力,即一旦实现了机会平等,民众自然受到激励,就业创业也会蔚然而成气候。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良好的制度机制保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把就业作为解决民生、促进发展的头等大事。李克强一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他指出,就业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各个部门的共同责任。
特别是,本届中央政府组成以来,强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多证合一”,破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和束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多措并举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鼓励干事创业、宽容失误失败的氛围,等等,这些来自改革的“红利”,不仅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促进了民众就业,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保障。
当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体现了转型发展与民生保障双赢并重的思路。其一,通过全社会的创业创新,可以加速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的培育生成,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其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创造出全新的就业机会,每一个创业体、创新体都会成为一个孵化器,不断产生裂变,像滚雪球一样带动更多人创业就业。
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以增量为底色的就业,已不完全是传统语境下的“再就业”,而应该是一次质的飞跃。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必将为稳定就业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注入强大的动力。这也正是李克强总理所言的“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说到底,就业从来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经济发展模式紧密相关。多年来城镇新增就业连续超过1300万人的事实再一次表明,解决就业最有效的办法依然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惟有改革才能释放并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惟有改革才能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以催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惟有改革才能协调好经济转型与就业增长的互动关系。(黄羊滩)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