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推出基层证明清单 防止奇葩证明撤销后反弹

时间:2016-12-03 03:44:58

京华时报讯(记者沙雪良)最近,本市在摸底全市基层证明的基础上,撤销了74项“奇葩证明”。昨天,市编办主任刘云广表示,为固化清理奇葩证明的成果,本市将推出保留的基层开证明清单,防止奇葩证明“反弹”。

开清单防奇葩证明反弹

11月中旬举行的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本市首批取消调整74项政府部门要求基层开具的各类证明,并明确提出政府部门“不准要”相关证明。

昨天,市编办主任刘云广在向媒体介绍本市“放管服”改革情况时介绍,针对基层证明事项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市编办对基层开具证明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经反复沟通确认,初步统计由基层开具的各类证明约200项。经过逐项分析和清理,本市制定了第一批取消74项市政府部门要求基层开具证明事项的方案,以市政府审改办名义印发执行。

刘云广介绍,对剩余的基层证明要进一步加大清理力度。这些证明有些涉及一些法律法规,清理方式上,一方面是看这些法律法规能否修改,修改不了的也拟通过其他方式,尽量减少企业基层个人开证明。

“我们正在研究,出一版关于基层开证明的保留清单。”刘云广说,“如果不出保留证明清单的话,取消的证明可能会死灰复燃,换一种方式让基层提供奇葩证明。要通过清单把清理证明的成果固化,约束相关部门,防止奇葩证明反弹。”

审批事项已取消下放529项

刘云广介绍,这几年,北京市在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提速很快,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本市围绕简政放权,着力清理审批,自2013年以来共取消、下放审批事项529项,精简比例达60%。

在减少非许可审批方面,去年将本市设定的23项全部予以清理,今年又对197项中央设定地方实施的非许可审批事项提出了清理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正在履行发文程序。至此,本市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类别。

针对企业群众反映的审批事项前置条件多、审批效率低等问题,本市大力精简立项的前置审批,目前立项前置审批只保留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一边结合本市实际自主清理申报材料,对重复申报的、明显不合理的,以及能通过部门间征求意见和信息共享解决的,均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按此思路,完成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申报材料清理工作,并提出取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农业部审批事项涉及到的30件申报材料,报送国务院审改办。

北京还积极推进中介服务清理规范工作。通过全面摸底,锁定了350余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提出了清理规范150项中介服务的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正在履行发文程序。

简化审批流程方面,今年5月,为促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投资落地,国务院批复北京市开展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按照“两套流程并行,着力工作创新,严格依法办事,加快项目建设”的思路,将原来需要办理的20多个审批事项,简化优化成“一会三函”4个主要环节。

刘云广表示,明年,市编办还将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加大精简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托互联网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方面推出新的改革措施。

压减审批需要政府转变理念

目前,本市还有625个审批事项。市编办副主任王军介绍,这625个审批事项,绝大部分是依据法律法规来设立的,北京市自己设立的仅有36项。

“已经压缩了几轮了,有没有压缩空间?我认为还有压缩空间。”王军说,现在的审批是不是都合适,需要深入论证。比如消防技术方案审查,因为我国消防领域的法律法规很健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管单位的责任都很明确。“这种情况下,政府再进行一道审批,实际上是又审批了、责任又不清楚。法律定好了,谁违法谁承担责任。那么,以后出了事谁承担责任?”王军说,在消防审批上,改成事中事后监管是最好的,相关单位不按要求做问责即可。

王军说:“我们长期形成的理念需要转变,政府特别习惯用审批的方式来管。如果拿掉审批,用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来管,可能效果更好。所以,压减审批需要凝聚共识。”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