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者手记:在FAST静默区的静旅行
作者 黄蕾瑾 蒲文思 黄瑞
告别城市喧嚣,不带一切电子设备、没有外界干扰的旅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1月4日至5日,中新社记者与中国各大网络媒体记者、网络名人、画家、作家等一行百余人,在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静默区内,亲身体验了一场独特的“静旅行”。
为保障“天眼”的正常运行,官方划定了以FAST为核心的5公里区域为静默区,不得使用任何电子设备。因此,这场旅行注定安静。
4日北京时间18点30分,媒体团到达位于静默区外的“中国天眼”景区入口。所有人需要在此将手机、相机、充电宝、车钥匙、手表等所有的电子设备寄存。
图为FAST体验式采访团领回手机、相机等电子设备,结束了16小时的静默之旅。 黄蕾瑾 摄
站在寄存柜前,有人扛着摄像机直播着大家与手机分离的最后一刻,有人依依不舍地和亲友、手机告别。毕竟作为媒体人,大家已经习惯了24小时手机不离身的日子。
北京时间19点许,所有人换乘景区专用的柴油旅行车,前往FAST观景台游客中心。车上没有电视,也没有音响,显然司机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在蜿蜒的山路里娴熟地驱车行进。
没有手机和平板电脑陪伴的行程,让人感觉心里空空的。有人闲聊,有人闭目养神,也有人盯着前方的路发呆。
“其实我挺想过与世隔绝的两天,让自己的大脑放空。”同行蒲蒲的话,说出很多人共同的心声。
到达游客中心时,夜色渐深。没有手表,肚子的咕咕叫算作生物时钟。排队用餐时,逐渐熟悉的媒体团成员开始交谈。南方网记者刘竞宇发现一切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与其他小伙伴坐在一起的时候,彼此可以不再做‘低头族’,能更真诚地面对面聊天。”
晚餐后,媒体团自行组队,在游客中心广场领取了睡袋和头灯,布置起自己的“家”,帐篷营地让人惊叹“像是回到了部落时代”。
掀开纱帐,一轮玄月挂在天空,似乎是给人以惊喜。惊喜藏在露营地和位于山顶的FAST观景台附近——竟然有红色电话亭,而且可免费拨打国内电话。只是,没有了手机通讯录,能记得的号码有几个?这更像是一种回归,让人回到童年时代,又像是一种提示,重要的东西需要用心去记住。
图为7岁的“小画家”刘子歆向记者展示其在静默旅程中的画作。 黄瑞 摄
月光下,没有了手机的叮铃声、相机的咔擦声,大家各自享受着散步、看书、写作、画画、聊天的乐趣,原来不碰手机与电脑的夜晚,并没有那么煎熬。
第二天清晨,媒体团沿着“十二星座”栈道拾级而上,到达位于山顶的FAST观景台。亲眼看到这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的射电望远镜,着实雄伟壮观,此刻真想有相机、手机能拍照留念。但这场“静默之旅”注定是不一样的体验,不能拍照录音,全凭眼观、耳听、手绘、心记。
观景台上,媒体团围着解说员“打破沙锅问到底”:“FAST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FAST如何探测外星信号?”“FAST如何做清洁?”解说员一一解释。尽管回答的内容,与之前获得的公开资料雷同,但亲自看到实体后,对馈源舱、馈源塔等FAST的核心器件,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大众网-山东24小时记者亓翔在“天眼”日记里写道:“所有人都很激动,因为这可能是我们离外星文明最近的一次。”
画家也在此挥笔,即兴创作,大多颇为写实。在7岁的“小画家”刘子歆笔下,FAST变成了一口可以煎鸡蛋的“大锅”,旁边还设置有专业的鸡蛋发射机,让人忍俊不禁。
5日北京时间11时,媒体团从静默区返程,回到“信号满格”的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文化园。今贵州的特邀画家周滔感慨道,舍不得离开,因为在这样的“静”环境中,抛弃了俗世纷扰,更能让人面对自己的心灵,思考人生。
而在我看来,这场在FAST的“静旅行”更像是场修行,用最原始、最自然的体验,让人的心回归宁静的状态。不仅可体会到归隐山野的闲适,还可了解从FAST的建造史与整个宇宙的发展史中,领悟些许,以获得能量的滋养。
16个小时的“静旅行”给每个人不同的新体验,正如多彩贵州网记者张颖的手绘配文所写,“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FAST。”(完)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