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一“厨房”:按开关30分钟出锅冒热气中餐

时间:2016-10-19 04:32:37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今晨成功发射,两位中国航天员随之飞向太空。航天员在太空的30多天里,如何保障日常的吃喝拉撒及身心健康?

为此,航天科工集团四院的研制人员专门打造了“太空厨房”和“太空医院”。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邀请了该院的相关专家,为您详细介绍“太空厨房”和“太空医院”。

“太空厨房”:体验“家”的味道

民以食为天,在太空,航天员吃得好不好、能否享用到美味的家乡饭菜,对30天的太空生活来说十分重要。

航天科工集团四院红峰公司的装配钳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刚说,有了他们打造的神舟十一号“太空厨房”,地道的中国味道,对航天员来说就唾手可得。

李刚所说的“太空厨房”,从外形来看,是一个白色方盒,长、宽、高均不足30厘米,重量仅有4.4千克,学名叫“食品加热装置”。

就是这么一个小盒子,却能“做出”一手好菜。方盒内有3层加热空间,可以同时均匀加热一份米饭和两份菜。轻轻按下电源开关,等上30分钟,一份冒着热气的地道中餐便“新鲜出炉”。

李刚说,从这里出锅的米饭、香喷喷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可以让远在太空的航天员享受“家”的味道。当然,如果想变一变口味、吃顿西餐,“太空厨房”也是手到擒来。航天员选择手动加热,就可以自行选择加热时间。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方盒,研制起来可不容易。

李刚技术过硬,长期以来都是太空产品指定的装配专家,但在“太空厨房”的研制过程中,他却被同事戏称为“拆弹专家”,前后拆装产品不下七八十次。

根据设计,“太空厨房”——食品加热器的锁紧装置采用机械装置,航天员将要吃的饭菜装进去后,可以轻巧自如地掀开“锅盖”。这个装置的抗震动、抗冲击力极强,可以在飞船里保证航天员能稳稳地吃上热好的饭菜。

不过,仅仅长6厘米、高3厘米的“锁”,却由多达7个零件组成。装得紧了,航天员会打不开;装得松了,可能会在飞船升空与返回时,因巨大的冲击力而损坏。

李刚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知道,神舟、天宫的产品都是“天上的精度”,加工精度越高,装配难度越大。他反复摸索,凭经验与技巧找到了最合适的力矩控制指标,以这个力度装配的锁,既易开,又不会松,能安全躲避强大的冲击力,质量可靠。

航天科工集团四院专家说,如今,神舟十一号的“厨房”器件已经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并升级到中国宇航级标准,可靠性更高,产品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

“太空医院”: 体验“家”的关怀

在每一次航天员的出征仪式上,佩戴在航天员大腿外侧的两个银灰色设备都格外显眼,景海鹏、陈冬在今天凌晨出征时也不例外。这就是航天科工四院红峰公司专门为航天员打造的“太空医院”,即生理信号测试盒、心电记录装置。

研制人员称其为“太空小护士”。和“太空厨房”类似,“太空小护士”只是个小盒子,但能耐也不小。

航天科工四院红峰公司太空产品设计师唐辉告诉记者,在太空,想知道航天员的心跳、体温,可以由“小护士”来测量;航天员一旦肌肉疲劳,也可以由“小护士”来按摩;至于航天员的心理状况,“小护士”还会把相关指标发送到地面,由专家适时进行心理干预。

这些长方体装置,小的跟烟盒差不多,大的也不过手掌大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理信号测试盒,用于航天员的心电、呼吸、体温等信号的全程检测、调理、放大和下传,功能十分全面;心电记录装置,用于心电信号的实时记录,可连续记录超过1000小时,“记录能力强悍”。

唐辉说,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太空医院”将力争全方位地保障航天员的身心健康。

这两个“小护士”都是唐辉亲手设计的。大学一毕业,唐辉就接到了设计神舟心电记录装置的任务。但像他这样常和机械打交道的设计师,当初做梦也没想到会和“抗体”、“分子膜”等词打交道。

师父们点拨他说,心电记录装置的原理与公司型号产品上测试仪的原理很相似。唐辉就借来测试仪的图纸,一点一点地学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唐辉啃下了这些冷知识和硬骨头。

“有时候,要学习很多新东西,有‘知识爆炸’的感觉。”唐辉说,在前辈的支持下,他设计的两款产品几经反复,终于登场,接下来要经受各种宇航级的试验。

电视里正在反复播放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出征时的镜头,唐辉既兴奋又紧张——他亲手设计的“太空小护士”,即将成为“第一个”了解这两位航天员身心健康状况的“人”。唐辉表示,他有信心、也期待着航天员的征途顺利。

邱晨辉 本报酒泉10月17日电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