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些地区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里贫困户的帮扶,存在投入不够、责任不到位等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好,有可能影响全面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不久前的一次采访,有贫困群众大吐苦水:相邻的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每户补助好几万元,贫困户从半山腰搬到了平坝上的农民新村,住上了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而自己所在的非贫困村,贫困户没法享受这个好政策,常年住在高山险坡上,想搬却搬不下来。“贫困程度不相上下,为什么扶持政策天上地下?”
这位贫困群众反映的现象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地对贫困县、贫困村扶贫工作都十分重视,工作力量和资金项目重点都投向了那里。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里的贫困户关注相对不够,投入相对不足。比如,不少地方,政府向每个贫困村派驻了驻村工作队,用于改善设施、扶持产业的资金,多的一个村能超过1000万元,而其他一些非贫困村,贫困户也不少,却得不到这样的扶持。
这种“厚此薄彼”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不少地方贫困面广、程度深,而资金、项目、人力等扶贫资源相对有限,没法做到全覆盖,扶贫工作只能有重点地推进。随着脱贫攻坚力度日益增强,很多贫困村发展条件越来越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起点好不到哪里去的一些非贫困村,发展条件却迟迟未能改善,客观上延迟了这里的贫困户脱贫摘帽的进程。
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工作“被边缘化”,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全国41%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贫困村、4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贫困县。离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只剩下4年多,全面脱贫要不落一人,如果不尽快解决好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有可能影响这个目标的如期实现。
如何让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不成为脱贫攻坚的“死角”?
重视统筹兼顾。对于这些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要尽早谋划、尽早动手,有条件的地方要与贫困县、贫困村的脱贫工作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先集中力量重点消除贫困县、贫困村的贫困,也不能让非重点地区的贫困户成为被忽略的人群。否则,他们要2020年前脱贫很可能时间不够,或者脱贫成效难以巩固。
加力精准帮扶。一些地方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扶贫工作重视和投入不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领导干部认为那里发展条件相对较好,依靠当地发展带动,很多贫困户也能脱贫。这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然。贫困户的一大特点就是自身发展能力弱。要进一步整合扶贫资源,将普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有条件的地方要考虑尽快“复制推广”对贫困县、贫困村的帮扶模式。
严格考核检查。今后在扶贫督查、考核、第三方评估等工作中,要更加关注非贫困村和非贫困县的脱贫攻坚,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扶持力度不够、“数字脱贫”等问题。
当然,宁可苦干,不可苦熬,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也不能坐等帮扶政策来敲门,自力更生、幸福生活双手创的精气神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顾仲阳)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