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交了多少?”“你补了多少?”一段时间,山东省直机关内部兴起一个热点话题。如今,这个话题已衍生一串巨额数字。
话题肇始于两年前。经过一年多试点,2014年11月,山东出台深化省直机关住房制度改革意见,要求今后任何单位不得建购住房,一个干部职工家庭只能享受一次房改优惠,多占的必须交回或补偿差价,单位建房中占用公共资源和利用公权力影响而欠缴的税费也必须补缴。随后,145个省直单位和17个市都接受专项审计。
这项改革,以“开正门、关后门、堵旁门”为原则,上至省级领导、下至普通职工无一例外。至今年8月15日,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违规建购房整改中,收缴资金61.3亿元,清退违规占用住房371套。
涉入深水区的各项改革,指向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山东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先拿自己“开刀”、动自己“奶酪”。
给别人开刀易,给自己开刀难,因为痛感在自己身上。触动部门利益,难免“中梗阻”,却动摇不了省委、省政府的决心。某个省直部门,下属企业多达20余家,弊端丛生。山东决定,把省直部门管理的企业统一纳入省国资委监管。460多户省属企业,纳入统一监管的同时,划转30%的国有资本,由省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省国资委主任张新文说:“这项工作牵扯面广,涉及资产总额达760亿元,牵一发而动全身。虽说步履维艰,但我们蹄疾步稳。”
开刀要找准病灶,改革须奔向问题。财政专项资金数量庞大,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过去较多采取行政化分配,部门大笔一挥,几千万元出去了,过程监管、绩效评估形成短板。山东改革三年,三轮瘦身,省级专项资金由243项压减到67项,其中一部分改为引导基金。19只省级政府引导基金参股设立51只子基金,40.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600多亿元市场资金。
“此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还撬动庞大的社会资本,可谓四两拨千斤。”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说。
挤掉水分,留下干货。过去评奖名目繁多,光是省科技进步奖,“十二五”初就达500项。这种“撒芝麻盐”的做法,“人情”味浓,激励性弱。2015年,山东将这类奖项压减到138项,奖金额度大幅提高。“一减一增”,广受好评。
该放的放下去,该收的收上来。3年来,山东牵住简政放权的“牛鼻子”,全面建设“四张清单、一个平台”,即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全省统一规范的政务服务平台,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事项分别压减42.6%、41.6%、24.2%。本报记者徐锦庚刘成友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