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9月12日电 题:尼泊尔客商的藏博会之行
作者 陈韬彬 张晨翼 杨程晨
“这是我给你的折扣,也是最后的价格!”尼泊尔商人普拉加·拉吉·萨迦(pragyaRajShakya)和拉萨市民仓拉正在讨价还价。
第三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以下“博览会”)展览展示11日正式开馆。中国、尼泊尔、印度等国家的参展商将各具特色的产品呈现到民众面前。
第2次参加藏博会的普拉加在一个名为“苏米德贸易”的展位上工作。“苏米德贸易”展位的面积仅有15平米左右。但从开馆伊始,该展位前的顾客就络绎不绝。它的隔壁展位是一个卖“佛像”、“佛像面具”等物品的尼泊尔展商,其展位前却门可罗雀,11日的成交量仅有约7000元(人民币,下同)。
仓拉看中了“苏米德贸易”展位上一对做工精美的酥油灯盏。普拉加在计算器上输入“8600”,而后将其呈现在仓拉面前,表示这对灯盏价格为8600元。
虽然语言不通,但仓拉用表情、手势砍下了400元,最后以8200元的价格成交。
仓拉说,这样一对银质的酥油灯盏,在拉萨市面上要卖到10000元。“而且,拉萨市面上买到的酥油灯盏用久了容易变黑。他们家的商品我去年就买过,质地非常纯,基本不会变黑。”
普拉加告诉中新社记者,他们这次带来的银质酥油灯盏、银质青稞酒器都是专门为西藏市场打造的,尼泊尔民众并不使用。他说:“这个高约50厘米的青稞酒器是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制作而成的。”
来自加德满都的唐卡制造商普拉卡什(prakash)自参加了去年的藏博会后,便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到了中国西藏。“西藏对我们非常重要,所以这次(藏博会)我带来了1000幅唐卡。”
展示会上的商品竞争非常激烈。尼泊尔“苏日思”展位的主要商品是给人们用来“盛圣水”的杯子。11日,问询、购买这种杯子的顾客人数逐渐变少。该展位销售人员说:“可能是其他展位逐渐搭建完毕,所以竞争变得激烈了,顾客人数就少了。”
但普拉加表示,竞争虽然变得激烈,但由于尼中货币汇率等因素影响,“苏米德贸易”的商品还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
在会场,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扎西群措因为通晓藏语和英语,所以就在“苏米德贸易”展位里当起了“义务翻译”。
扎西群措说:“我就是想帮帮他们。这样一来,顾客和卖家都能提高购买效率。”在她的帮助下,约15分钟,该展位就完成了4个订单。接近当日闭馆时,扎西群措和她爸妈还买走了价值40000元的银质器具。
该展览展示活动对于尼泊尔客商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市场以及业务转型升级的可能性。
在藏博会开幕式上,尼泊尔副总理马哈拉希望通过藏博会建立起更多的贸易投资合作伙伴关系,以此促进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尼泊尔尼中工商会会长拉杰什·卡齐·施雷斯塔(RajeshKaziShrestha)此前表示,2015年的藏博会带动解决了尼泊尔震后部分就业问题,希望今年通过该平台继续向中国市场推广尼泊尔的雕塑、唐卡、首饰等。
展望未来,普拉卡什说,“希望能在今年的展会取得比去年更好的结果”。(完)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