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乡村特岗教师:在贫瘠土地上播种未来与希望

时间:2016-09-12 04:25:11

北京9月11日新媒体专电 题:在贫瘠土地上播种未来与希望——致敬“最美”乡村特岗教师

“中国网事”记者鲁豫 魏梦佳

在祖国中西部的贫困村落里,在那些没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地方,有一群人,用青春和热情堆砌着三尺讲台,用师者的光辉照亮着山村孩子们未来的道路。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乡村特岗教师。

2016年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10周年。10年来,“特岗计划”共招聘教师近60万人,分赴中西部地区1000多个县,改善了全国3万多所偏远乡村学校的教育状况。

第32个教师节前夕,教育部“播种未来与希望”乡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团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最美的乡村特岗教师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学生们上了特殊的一课。

“每个孩子都是我的家人”

新疆阿克苏地区最西端的柯坪县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峰峦起伏、天高云阔,25岁的克地也木·木合旦就出生在这里。

克地也木身上有着维族姑娘特有的气质,深眼窝、高鼻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说,自己在上初中之前,唯一的梦想就是赶紧离开家乡,看看群山和大漠外面的世界。

2005年,15岁的她考入深圳市松岗中学的内地新疆高中班。求学期间,班主任周老师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像周老师一样处处给人温暖的人。

2012年大学毕业,她放弃了城市里的工作机会,回到柯坪县二中,成为了家乡的一名特岗教师。“从那以后,学校就是我的家,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家人。”她说。

在她的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名叫麦尔旦的男孩。因为父母都是农民,而麦尔旦自己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大。为了点亮他的梦想,激励其努力奋斗,克地也木经常找他聊天。“我跟他讲我在大学的故事,告诉他那里有比山还高的楼房,有比羊群还多的车辆,有美丽的校园还有现代化的工厂。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在克地也木的不断鼓励下,麦尔旦去年顺利考上内地新疆高中班。他在给克地也木的信中诚恳地说:“老师,谢谢你,你就是我的姐姐。”

7个孩子的班主任

2013年从长春师范大学毕业的杨瑞,永远忘不了初到吉林省农安县洼中高农场中学的情景。“那年8月,学校校长来接我,我们骑着摩托车从大片大片的玉米田里穿行,我问他学校有多少学生,校长含糊地说,不到一百人吧。他还说农场很偏远,适龄学生越来越少,年轻老师留不住,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家长信不过,生源流失很严重。”

杨瑞任教的中学坐落在一大片盐碱地上。她刚一到校就傻了眼:这一年整个学校只剩下一个年级,整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整个班只有7个学生,而刚到校的她,就成了7个孩子的班主任,也是全校所有学生的班主任。

校长不好意思地对她说,“确实不到一百人,怕你不来,只好这么讲,真没骗你。虽然学校只有7个学生,但是学校不能撤,不然孩子们上学要带上行李走很远。”

20出头的她就这么留了下来,肩负起了照顾这7个孩子的责任。这些孩子的家庭境况都不太好。杨瑞说,“我生怕自己没照顾好,让这几个孩子也流失掉,就每天早上煮八个鸡蛋,自己吃一个,给他们每个人发一个。”

让杨瑞最担心的事还是来了,一名叫小丹的学生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觉得念书没出路,想早点出去挣钱。一听说小丹想走,另外几个孩子也都动摇了。杨瑞心想;“如果孩子们都不上学了,以后可咋办?”

于是,放学后,杨瑞约校长一起走访小丹家。小丹的奶奶说,她私底下打听了其他孩子的成绩,全班一共7人,他孙子没有进过前3名,而她最担心的还是老师留不住,前两年走了好几位老师,学生学到一半也白学。杨瑞立即跟小丹奶奶拍了胸脯:“您孙子我一定好好教,我不会走,不会抛下孩子们不管,也不会请一天假耽误学生。”

去年6月,学校7名学生参加中考,有5个超过了县城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其他两个孩子考进了当地的技校。孩子们对她很不舍,她却说,“老师的使命就是要把一批又一批孩子,一段一段往前送,帮助你们去迎接更灿烂的明天。”

让杨瑞感到欣慰和激动的是,7个孩子走了,又来了24个学生。“我又有24个孩子了,我看着他们一点点在改变,你能体会我的心情吗?”她乐道,“我想所谓希望,其实很简单,就在眼前。”

大山里的“剃头匠”

“抬头一座山,低头一座山,山的里面是山,山的外面还是山。”怒族老师桑磊这样形容他所任教的云南省捧当乡小学。这位“80后”的怒族小伙子皮肤黝黑,眼神中流露着山里人的质朴和诚恳。

2007年,从云南普洱学院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桑磊走进大山,志愿到怒江州贡山县捧当乡捧当小学担任特岗教师,成为这所学校第一个念过大学的老师。

桑磊说,大山的孩子淳朴、善良,但也自卑和羞涩,不爱说话,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走近这些孩子,他开始不断进行家访。他说,“家访是沟通老师和孩子最好的桥梁。”

通过一次次走访,孩子们逐渐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对学习的态度变得不一样;家长们感受到了关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也变得不一样了。捧当乡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为方便沟通,桑磊还学习了藏语、傈僳语等多种民族语言。

一个孩子悄悄对桑磊说,“桑老师,看到你,我就像看到我自己的阿爸一样。”

大山里交通闭塞,孩子们生活条件艰苦。为了帮助他们改善学习生活条件,桑磊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特长,通过网络为孩子们募集课外书和生活用品。当爱心物资沿着蜿蜒的山路送到学校时,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桑磊觉得无比幸福。

今年是桑磊担任特岗教师的第10个年头。谈起9年来的收获,这个淳朴的小伙子笑说,“在没有理发店的捧当,我这9年来每月义务给全班孩子理发,学会了打碎发、剃光头,一千多次的操刀从业经验已经让我成了手艺精细的剃头匠!”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桑磊的心愿很朴素,“我是大山的孩子,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能回到大山,尽我所能,让山村的孩子像我一样,感受知识的力量。”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