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9月3日电(童静宜 奚金燕)夏末秋初的杭州西湖,正处于一年之中颜色最为丰富的季节。G20杭州峰会召开在即,世界投以杭州的“第一眼”也正是从西湖开始。事实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西湖景观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代代守护的成果。
前世:数次疏浚迎“蝶变”
杭州因水而生,由水而兴。如果说,京杭大运河好比杭州的血脉,那么西湖就好比杭州的眉眼。西湖作为自然形成的潟湖,需要长期疏浚治理和保护。为呵护这双“眉眼”的灵动与秀美,中国历朝历代从未停止过对西湖的整治和保护。
中国唐代时期,杭州刺史白居易疏浚西湖,并以挖出的湖泥兴筑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堤。中国北宋时期,一代文豪苏轼任杭州太守,看到当时的西湖淤塞日甚,湖面长满葑草,周边尽成农田,下决心对西湖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疏浚,并在湖上修筑了一条堤,堤上建六桥,遍植桃柳,为后人留下了今日的苏堤风光。
但在中国清代中期以后的一百多年里,由于保护不力,西湖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沿湖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直接排入西湖,湖光山色逐渐黯然失色。
新中国成立后,西湖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疏浚,其中第三次是在1999年到2003年间,约有100万立方米的西湖淤泥通过管道被输送到了玉皇山南麓的江洋畈。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埋藏于淤泥中数百年的植物种子“破泥而出”,恣意生长,原本属于西湖的“湖底世界”在江洋畈重生。
春去秋来,如今的江洋畈已形成了一片茂密的湿生林地。相比于白堤、苏堤的端庄典雅,西湖淤泥滋养的江洋畈生态公园似一位生长于山野的姑娘,保留着难得的野态自然之美,成为了杭州另一个旅游好去处。
今生:精心打磨显国际范
纵观历史,杭州的变迁与西湖的盛衰从来都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从2001年开始,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西湖核心景区进行了全方位保护和整治,涉及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水质治理等方面。
经过治理,西湖水域面积从5.6平方公里扩大到了6.38平方公里,自净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湖水更加清澈。2003年,杭州从钱塘江引水注入西湖,使西湖湖水“一月一换”,更为灵动。
G20杭州峰会召开前夕的西湖,尽显历史与现实交融之神韵。骑着一辆免费公共自行车,从断桥出发,一路绕湖而行,山色湖光步步随,岸边是绿水盈盈,水边尽是无边苍翠,看不尽的风景,收不回的目光,品不完的诗情画意……累了,随意择一处湖边长椅休憩;渴了,走进便利店,拿出支付宝“扫一扫”便可买单。
“闻名不如见面,杭州不光环境好,风景美,底蕴深厚,还十分摩登时尚。”来自德国广播协会的记者Udo Lehnen初次“邂逅”杭州,便留下了深刻印象。
得益于西湖的生态保护,杭州城市更有魅力,杭州经济也更充满活力。自2002年,西湖开启“免费模式”以来,备受游客青睐。每逢黄金周,西湖景点内人潮涌动,甚至创下过单日客流量破百万人次的纪录。在旅游溢出效应的带动下,杭州宾馆、餐饮、交通等行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投资与创业人才,为其他产业发展打下了资本和智力基础。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G20杭州峰会召开在即,历经千年积淀的西湖,在精心“梳洗”、“装扮”之下,正以最美“容颜”迎候远方来客。(完)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