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民政局、市委讲师团联合举办的2016年“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第六场报告会上,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了本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将于2030年达到重度老龄化,随后将迈入持续50年以上的“超老龄化社会”。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北京正从10个方面开展50多项工作,做强养老服务业,实现老有所养。
本报讯(记者 郑林)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户籍人口老龄比例高居全国第二,全市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李红兵介绍说,目前本市老龄化程度仍处于中度,但是到2030年,本市将达到重度老龄化,户籍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0%。而到2050年,本市户籍老年人将超过630万,进一步迈入超老龄化社会,“每3个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并且这种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将持续50年。”
由于“421”家庭人口结构、独生子女父母队伍的壮大,“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大。预计到2030年,全市将有80万人超过75岁,而他们只有一个子女。李红兵表示,未来养老服务面临的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
老龄化的同时,社会保障的压力也会急剧增大。李红兵透露说,到2030年,本市养老金支出将达到惊人的6700亿元,比2020年增长两倍多。“等到老龄化人口超过30%以后,我们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要从现在开始从长计议。”李红兵说。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李红兵介绍说,本市目前正从加强顶层设计、盘活现有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培育服务品牌、壮大服务队伍等10个方面入手,总共开展了54类大项行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建立起以居家养老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其中,今年将完善市区两级老龄工作体制、成立老龄委协调推进小组、编制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同时开展城乡社区闲置设施的调查、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照料中心开展摸底评估、利用闲置设施解决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问题,并出台《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居住区配套养老设施建设协议书(示范文本)》等。
此外,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保持98%及以上,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二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多样,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养老服务业成为首都服务业新的支柱。三是老龄社会管理体系共建共享,涉老企业发展壮大,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亮点
养老照料中心已建154个
养老照料中心最高补450万元
据了解,自2014年开始,本市调动包括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内各类资源,建设被群众幸福地称为“街坊养老院”的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打造区域养老服务平台,实现机构、社区和居家三类养老服务相互依托、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市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6个政策文件,同时明确给予养老照料中心设施建设支持和购置设备补贴,最高补助标准450万元。到2015年,已建设154个养老照料中心。
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2.3万张
在机构养老方面,本市通过增加土地供应、资金补助、落实税费政策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途径,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449所、正在建设中的养老机构108所,全市养老床位达12.3万张(含在建),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21所、床位44113张;民办养老机构228所,床位79117张。
81家养老机构具备医保定点资质
2014年7月,市人力社保局出台《关于做好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医疗保险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内设置的分支医疗机构申请纳入医保定点的,建立“绿色通道”。市民政、卫生、人力社保等部门建立了联合指导和协调会商机制,优化医疗机构设置、医保定点资质审批。
目前,全市449家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经批准独立内设医疗机构且已经通过医保定点审定的81家,引入医疗机构分支或经卫生部门批准内设医疗机构的63家,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医疗保障协议和绿色通道的286家。
文/本报记者 郑林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