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大市发力转型 台州期待“十三五”重塑辉煌

时间:2016-08-27 17:00:52

杭州1月29日电 (见习记者 吴雨辰)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市,浙江台州近些年伴随着中国实体经济整体下行,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在“十三五”时期,如何破题台州传统的制造业转型,成了刚刚结束的浙江两会上众多代表热议话题。

对台州未来的发展,台州发改委主任张锐敏很有信心。“‘十三五’期间也许我们GDp增长不能领跑浙江,但照现在的战略坚持下去,台州的转型升级一定会取得很好成果。”张锐敏觉得,如果台州这个制造业的传统大市能够在“十三五”期间成功转型,对其他进入实体经济下行的城市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股份合作制造就制造大市雄厚经济基础

制造业是台州的标签,而台州的制造业兴起源于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和同处浙江南部、偏好轻工业和金融的温州不同,有厂房、能造东西,是台州当地人判断是否是老板的标准。

“当年也没什么互联网,台州的老板就认为有土地,有厂房,这就叫老板,那些拎着皮包的不算老板。台州的民营企业家,一旦赚了钱,一定向政府买地、盖厂房。”张锐敏向记者解释,这个观念和台州的民营经济的形成方式密不可分。

台州民营经济是以股份合作制起步,3、5个人组合的企业让台州最早的民营企业家有足够的资产去涉足实体经济。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往往一种产品就能短期占据大量的市场,取得不少的利润,继而当初的股权人开始分家,各自开创独立的企业。也因此,让搞实体产品、制造业的概念深深印入台州民营企业家的脑海。

在张锐敏看来,这种股份合作制的开端,让台州迅速形成了产业集聚,股权人“先合再分”的运营让一些村、镇都在生产同一类产品,集聚的力量也帮助这些民营企业攻占更多的市场。

如此形成的产业集群为现在的台州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台州现在有36个产业集群,就是36个村、镇、乡产品同类比较明显,又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地位的块状经济区。”张锐敏说。

这种模式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给台州民营经济带来了黄金发展期,也是台州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张锐敏透露,这十年间,台州的GDp增速每年基本都比浙江的平均高水平高2到3个点。

不过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台州的民营经济逐步感受到了原有模式的瓶颈:创新力量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萎缩,让台州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相比于近两年中国整体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台州制造业经历新常态的时间更早,适应时间也更长。

基础设施持续改建为企业转型铺路搭桥

如此背景下,转型成了台州传统制造业的必经之路。

在台州市长张兵看来,加快打造先进制造基地,再创民营经济的新辉煌,更是台州的重要历史任务。

不过在转型的压力面前,台州本身的局限让转型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交通不便,成了许多代表的共同心声。

浙江省交通厅厅长郭剑彪介绍,在他2006年到交通厅任职时,台州的交通是浙江省最落后的地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浙江交通总投入的40%都用在了和台州有关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

经过多年基础设施的提升,目前台州的交通相比十年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沿公路通往杭州的时间依然很长。据记者了解,目前从杭州到台州驾车要耗费3个半小时。如此遥远的距离也导致台州引进人才的困难。

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长鸿告诉记者,以为地理位置,配套设施等问题,台州引进人才的成本相比杭州要高很多。

“在杭州15万年薪的,让他来台州可能要20万才行,这样人才成本一下就上升了。”吴长鸿告诉记者。

如此情况,张锐敏了然于心,他直言:“台州交通的发展现在还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接下来的这5年里,把交通搞上去。”

在浙江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入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建设,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构建内畅外联的‘四大交通走廊’,打造省会到设区市1小时交通圈和全省1小时空中交通圈”的设想,这让张锐敏对台州未来的交通很有信心,“下一个5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对外接轨杭绍台城际铁路,打造500万人口以上城市1小时交通圈,对内打造市域铁路,实现9个县市区同城化。”

代表建言转型方法跨境并购或成弯道超车

基础设施的改建能为台州的实体经济带来更好的腾飞平台,而对企业自身来说,找准转型的出路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传统行业在转型升级上的紧迫感,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吴长鸿深有体会,但也很理性。他认为,转型升级中,找准企业自身的定位比盲目转型更重要。

“现在这种情形下,我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你是做什么的?你的行业标杆是谁?自己的实力达到什么地位?企业首先自己要了解自己,给自己定位。”吴长鸿觉得,企业转型决不能本末倒置,放弃自身的基础,一味地追求现代新兴产业,而是要脚踏实地地深耕自身行业。

在他看来,深耕实体企业,不能只做区域内最好的,一定要尽力做到在全球都具有竞争力,这样才不惧怕其他产品的挑战。找准自己的定位之后,再根据政府的引导和专家、同行的建议,决定在哪一点上转型、发力。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瞿素芬看来,政府还应该培育扶持一批台州制造业的骨干企业,带动整体发展。

“台州在制造业方面应该有很好的优势和基础。但目前为止,随着形势的变化,总体来说,还缺乏一批能撑起一片天的大佬企业、标杆企业。台州的经济想要腾飞,政府首先应该多给点“阳光”和“雨露”,培育扶持一批骨干企业。”瞿素芬说。

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则为台州企业转型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转型方法。

朱从玖介绍,浙江许多小微企业存在信息不灵通、对融资工具不太了解等问题,基于这点,浙江省已经连续3年开展了“民企双对接”活动,帮助接触到现代科技和现代金融,成果非常显著。但现在不仅仅需要省级层面的开展对接,更需要市、县级层面也能开展这样的对接,让更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找到适合自身的技术和资本。

此外,作为经济学专家,朱从玖提醒台州,跨境并购可能是如今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制人的好途径。

“欧美发达国家领先我们很多年,确实有很多优秀技术,但现在他们的发展遇到了困难,没有我们这么大的市场,需求不足,而中国市场很大,空间很大。”朱从玖看来,如果能把国外的技术专利、科研队伍通过并购引进,一定能将其转化为自身先进的生产力和很强的竞争力。

“吉利不就是通过并购一下子成为了全球知名的企业。”朱从玖举例说道。

“如果台州是一艘大海中航行的船,金融是压仓室、稳定器,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以及政务环境是引擎,法制和信誉是罗盘。如果这几个方面能够做好,台州在大海上就能乘风破浪。”面对“十三五”的挑战,张兵很有信心。

“‘十三五’期间也许我们GDp增长不能领跑浙江,但照现在的战略坚持下去,台州的转型升级一定会去的很好的成果。”张锐敏觉得,如果台州这个制造业的传统大市能够在“十三五”期间成功转型,对中国同样进入实体经济下行的城市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