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身体仍在和疾病作斗争,龚晓斌仍常年坚守在条件恶劣的施工一线。 火箭军某工程部队供图 摄
(韩章云)在火箭军某工程部队,说起龚晓斌的名字,很多人都很佩服。这个只有大专学历的战士,研发的“龚晓斌圆坐标法”却是全军唯一一项以战士名命名的地下工程施工工法。入伍20年,龚晓斌精通23项施工技能,革新12项技术成果。社会老板高薪挖人,他不为所动,他说自己的技能是部队给的,也应当为部队效力。
近日,记者随“讲好强军故事”采访团走进火箭军某工程部队。见到龚晓斌时,这个湘西汉子刚从祖国的西南施工现场赶来。说起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龚晓斌很谦虚,他说这些都是在部队学习的结果,没有部队的培养,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1996年,高中毕业的龚晓斌选择参军入伍,希望在部队继续深造。“入伍的时候我把高中课本都带来了,现在还在我的书柜里放着。”龚晓斌说,受考上大学的哥哥的影响,他很爱学习,也希望自己在部队能有所成就。
来到工程部队,成为一名工兵,就是和各种国防工程打交道。五年前,龚晓斌所在团负责某重点国防工程,任测绘班班长的龚晓斌在作业时发现,传统的弧线段放线方法费时费力,而且误差大,成为制约施工进度的“瓶颈”。
“我查阅了十几类技术资料、咨询专家、反复测试计算,总结发明出圆坐标测量放线的新方法。用我这方法可以使放线时间由2个多小时缩短为40分钟,而且误差极小。”龚晓斌告诉记者,他的这项发明不仅在工程部队得到推广,而且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也成为全军唯一一项以战士名命名的地下工程施工工法,称为“龚晓斌圆坐标法”。
从参军入伍就在施工一线的龚晓斌,深知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某特大工程施工中频发岩爆灾害,严重威胁官兵的安全。团队及时引进由中科院研发的多点位移计,用于测量洞库围岩,预测防范岩爆。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龚晓斌发现位移计存在技术缺陷。
“我起草报告建议改进位移计的缺陷,但是中科院的研发那可是权威,想要改进并不容易。”经过设计、加工并反复试验,龚晓斌研发的多点位移计注浆装置不仅弥补了前者的缺陷,还得到了位移计研发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专家董万里的认可和称赞。而这项发明,也已经申请军队专利。
施工中的很多机械都是进口的,说明书都是全英文。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机器,龚晓斌自学英语,拿着英文说明书,翻着字典一点一点地翻译成中文,然后交给战士学习操作机器。
入伍20年,常年在施工一线钻研、探索,让龚晓斌在实践中精通23项施工技能,革新12项技术成果,其团队拥有27项国家及军队专利,这在火箭军工程部队中是十分耀眼的成绩。
学习的路在龚晓斌看来是无止尽的。下一步,龚晓斌打算考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现在的工兵不再是简单的肩挑背扛出力气了,早已从劳动型转为知识型。不仅需要会操作机械仪器,还要会保养、会修理,会创新,会发明。”
曾有地方老板开出高薪想挖走龚晓斌,但是被他委婉地拒绝了。“我的技术是在部队学的,也应该用到部队上,为国家出力。转业的事就不考虑了。”龚晓斌告诉记者,部队的施工经验、技术都是以老带新地传承,他在不断地学习,也有义务把自己的技术传递给其他战友。
2008年,龚晓斌被检查出罹患直肠癌,手术治疗后的五年是观察期,龚晓斌没有在后方修养,选择坚守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施工一线,重度骨质疏松症让他很容易骨折,但是他仍和战友们一起钻山洞,下巷道,在条件艰苦的施工现场做技术指导。
“真不舍得离开部队,很多工程从开始选址我就参与其中,眼看着它们一天一天的变化,成为国防事业的坚实基础,很有成就感。”龚晓斌说,只要自己的身体能撑得住,就会一直在施工一线干下去,能尽自己的力量助推“强军梦”的实现,也是他的梦想和骄傲。
辛勤的付出换来累累硕果,龚晓斌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表彰为火箭军十大优秀士官、学习成才标兵,被授予“导弹工程兵模范士官”称号。(完)
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