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能否在学校工作?应重视普及心理门诊

时间:2016-04-27 14:41:25

教师裸体侵学生,精神病人能否在学校工作

有一说医

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就诊群体仅为患病人群的4%,这是一个红色警告。如何普及心理门诊,应尽快提到健康管理日程上来。

3月28日,广西钦州灵山县太平镇太平中学上演了疯狂一幕:一位男老师在中午放学时,突然裸体扑向一位女学生,被其他老师阻止。事情经网络迅速传播,整个社会为之震惊。事后,当地新闻办就此事发布了一个说明,方知当事的老师原来患有精神病。

然而,这样的说明又立刻招致了社会上更强烈的质疑,精神病人还能在学校工作?这样的质疑虽然含有象箸玉杯似的智慧,可是折射出来的却是对精神病患者的就业歧视。因为,就精神病人的管理与康复而言,一般是鼓励让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而不是与社会隔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精神的调理康复。因此,只要经过有资质医疗机构的正规评估,做出可以承担部分工作的结论,用人单位就有义务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所以,相关学校为教师安排了工作,不应遭受责难。

但是,不责难不等于事情没有缺陷。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于这样一名曾经的精神病患者,有没有做到规范的精神评估和专业指导?有没有预防精神刺激的发生?

这样的疑问是必要的,因为有数据显示,我国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就诊群体仅为患病人群的4%,这是一个红色警告。因为,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将健康的定义确定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安全良好的状态”。所以,在美国有30%的人每半年看一次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看心理医生,与看其他门诊几乎一样稀松平常。

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我国的文化背景有关,因为在传统的意识里,习惯于将精神方面的问题归于自身修养的范畴,将自控能力差简单地归位个人涵养不够。而精神病或心理不健康这类的词句,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用作对不近人情甚至是品行不端行为的斥责,很少有人愿意在主观上承认自己有心理或精神问题。加之精神疾病的诊断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不像肺炎、冠心病那样有比较明确的客观指标,诊断具有权威性,精神疾病的诊断也常常让人选择性屏蔽。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

这些年,我们国家时常有一些精神病患者实施的恶性犯罪案件,民众对此非常不满,质疑我国精神病人的管理制度。其实,管理很重要,但正常的心理疏导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疏导,会有很多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精神病人,这会让社会不堪重负。

当前我国的心理医生奇缺,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儿科医生的短缺。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现仅有约9千余名心理医生,这个数字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这与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又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今,我们连明确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都不能给予系统的调理,随时都有再发的隐患,其他群体的心理健康更难得到保障了。所以,如何普及心理门诊,确实应该提到健康管理的日程上来。为此,建议将心理门诊改名为更加中性的情绪调解治疗室,以提高大众的接受程度。

可能有人会说,到哪里找这么多心理医生呢,其实潜力巨大,因为我们国家很多大学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但这些毕业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平台,大多另谋职业了,只要能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这些专业的心理学人才“回归专业”,心理健康工作大有可为。

□郑山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