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资大省,山东国企改革呈现制度设计起步早、任务落实进展快、探索创新步伐稳的显著特点,一些关键性政策问题实现突破,一批创新性举措落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文对国企改革的“山东经验”进行了肯定。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称,山东在本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均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特有的“山东模式”。
1.国资划转充实社保基金
山东省从治理结构入手加快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创新举措,监管部门不再涉足具体经营活动,转而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实现省属一级企业股权多元化。目前,山东已分两次把省管企业30%的国有资本,划转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划转国有资本共计180 . 65亿元。国有资本划转后,使国企在股东层面形成多元化利益格局,从而在决策层面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同时,扎实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山东省国资委分两批批复了鲁信集团等7 户企业改建方案,加上新建的4 户功能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第三批的2户企业,省属企业中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已达13 户。
此外,山东省还全面启动了统一监管工作,加速调整原有不合理资本布局结构,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高管人员实行契约化管理
为解决国企董事会不健全,职工董事、外部董事配备不齐,监事会缺失的情况,山东省着力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运行机制,理顺了董事委派、选派体制,董事会按照非执行董事占多数的原则配备。2015年以来,省管企业新配董事183名,董事会成员基本配齐。
改革启动以来,山东省建立了外部董事、监事和职业经理人“人才库”。目前已有159人进入外部董事候选人人才库,55人进入外部监事候选人人才库;1807人符合进入职业经理人基础人才库条件。
山东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时民告诉记者,人员到位以后,还要消除国企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僚气息”。为此,山东省先后在23户企业实行了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占全部省管企业的77%。截至目前,推行契约化管理中涉及的63名高管人员,有59名选择了契约化身份,一举摘掉了国企高管的“官帽子”,在企业中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冲击。从已完成选聘、签订契约合同的企业情况看,高管人员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增大,“本领恐慌”意识增强。
3. 22户企业制定了混改方案
据了解,山东省不断完善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出台了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首批选择58户企业开展试点,目前已有22户企业制订了混改方案。
山东省国资委通过指导企业大力推行内部市场化改革推动企业扁平化,实现从“发工资”到“挣利润”的转变。兖矿集团、山东能源两户企业三年来累计减少各类用工6 . 2万人。
同时,山东省坚持“依法规范、市场运作、立足盘活、应退尽退”的原则,按照连续三年亏损且扭亏无望、已经停产停业或半停产、资不抵债丧失造血功能的“僵尸”企业界定标准,制定了用三年时间清理321户“僵尸企业”的工作计划,今年计划完成125户,目前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49户企业的清理处置工作,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4.企业领导人实行任职回避
国企利益输送是很多国企长期存在的顽症,如何切断利益输送的通道,避免国有资本流失,也是山东省本轮国企改革重点关注的问题。
记者在兖矿集团采访了解到,兖矿集团原来大部分采购项目都是通过中间商来进行,最多的时候中间商有将近7000家。这些中间商不少都是矿上职工“七大姑八大姨”办的,实际上就是“寄生虫”,长期吸附在企业身上吸血。集团顶着巨大压力清理中间供应商6500多家,节约采购成本15亿元。以洗化用品为例,兖矿集团以低于山东总代理10%的价格由厂家直供,252克的雕牌透明皂3 . 46元,而同款产品在京东网上售价是6元。
时民透露,为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山东省创新实施了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报告说明制度,企业领导人员在本企业内一律实行亲属回避,亲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与本企业发生经济关系。目前,已有7户企业对5名企业领导人员和11名中层管理人员的不当任职问题进行了纠正。
据、人民日报等许昌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