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朱镕基近况:腰板直 会说“hold住”和“给力”

时间:2016-08-16 16:00:28

核心提示:虽然坚持退下来就不再发表意见,但是朱镕基仍然很关心时事,对时下发生的新鲜事都有所了解,还会说网络流行词语,比如 hold住 和 给力 ,看得出他也是不断学习的。

本文摘自:《凤凰周刊》2013年第23期,作者:孙杨,原题为:《值得终生记忆和珍视的经历》

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的新书《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出版前夕,《凤凰周刊》成功邀请到该书编辑组成员鲁静女士,接受独家专访。

作为朱镕基退休后三部作品编纂工作的全程参与者,在近100分钟的谈话中,鲁静女士详细解读了新书内容、亮点,揭秘该书编辑过程及出版前后的艰辛,并动情回忆了她本人参与编纂三部作品的6年间,与朱镕基本人及其身边工作人员接触、共事的点滴。

鲁静,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二部(重大项目部)主任,副编审,历史学博士,朱镕基作品编辑组成员,全程参与《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三书的编辑出版。

1 三部作品一脉相承

记者:能说说6年来,朱镕基总理三部作品的出版历程吗?

鲁静:我是2007年11月借调到编辑组工作的。编辑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图书正式编辑出版前的文稿整理、挑选、核实等编辑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一系列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组担当了作者--朱镕基总理--助手的重要角色。编辑组由首长秘书、有关方面专家和我们人民出版社两名编辑组成。

朱总理系列着作的出版,是一项持续、连贯、一脉相承的工程。自2003年他正式从国务院总理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身边的秘书和工作人员就已经开始着手收集他全部工作历程中的讲话、文章等资料;同时,将朱总理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影音资料转录为文字。然后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朱总理身边工作人员前期的辛苦工作,为日后系列着作的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些材料,编辑组工作才得以从容、有序、顺利的开展。

之所以第一本书选择出版《朱镕基答记者问》,是经过考虑的。编辑组成立起初,对于先出哪一本后出哪一本,并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规划。面对浩如烟海、堆积成山的材料,面对一位经历如此丰富、贡献如此巨大的共和国总理,如何选好切入点,是摆在编辑组面前的第一道难题。1998年3月朱镕基正式当选为国务院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与记者之间的精彩答问,其语言之犀利、情感之真挚,给中国给世界各国听众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后,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发言更是精彩不断。编辑组反复研究讨论,最后征得朱镕基总理本人同意后,将《答记者问》作为朱镕基系列着作的第一本奉献给广大读者。

一套共四册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是编辑组工程最浩大的一次选文。朱镕基同志在国务院担任副总理、总理前后共12年,汇总的资料达1500万字。经过反复权衡取舍,最终选出123万字成书。

2011年9月,《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后,反响非常热烈。当时,就有很多朱镕基总理的老朋友、老同事以及读者提出,希望再出一本收录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时讲话的书。于是,从当年年底开始,《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这本新书就正式开始运作。

实际上,这三本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上体现了朱镕基总理政治生涯的传承,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到朱镕基总理治国理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更能够体会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