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士喜欢收藏一些富艺术性的玻璃器皿及造像;我国也有部分“发烧友”偏嗜搜求中国古代的各种琉璃器。虽然那些属于比较“冷门”的收藏品,但精美者不乏欣赏的价值。不过,中国古代的“琉璃”,其实因其原料与制作法不相同,分很多大类,和现今大家通称的“玻璃”有别。
欧美人士喜欢收藏一些富艺术性的玻璃器皿及造像;我国也有部分“发烧友”偏嗜搜求中国古代的各种琉璃器。虽然那些属于比较“冷门”的收藏品,但精美者不乏欣赏的价值。不过,中国古代的“琉璃”,其实因其原料与制作法不相同,分很多大类,和现今大家通称的“玻璃”有别。
玻璃收藏器
比如,战国时期的琉璃珠,可说是中国最早制造的铅玻璃,部分含有硅酸盐和钡;当时用来仿玉和仿蓝宝石。加氧化钡的主要原因,是钡可产生无光釉面,像丝般幼滑,折射率也增高。
清代著名的“料”器,其实是一种琉璃,乃属“钾玻璃”,亦称为钾硅玻璃或钾钙玻璃,乾隆时期玻璃料更用铅、钾、钠等熔剂;有些质润如玉,并不透明,也有些白如水晶,莹明悦目。前者“采泽兴润,踰于众玉”。山东产硝酸钾,氟化物等,乃钾玻璃主要的助熔剂与乳浊剂。
清代钾玻璃多制成器皿,甚少琉璃观音像。笔者藏有一件清末京料仿紫晶的观音像,另一件黄琉璃观音坐莲像,皆特具一种明澈美感。其实,如附图清初所制的无色透明琉璃观音立像,虽然价值不高,但更少见。
作者:刘紫薇(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