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甘肃省陇西县一所小学68名学生自4月23日出现不适已10天。5月2日,陇西县首阳镇卫生院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诊断均为:群体性癔病症。但至于由什么引起,还有待相关部门的调查。
事情总有点惊人的相似:广东揭阳市惠来县岐石镇坑仔学校46名小学生4月22日在接受乙肝疫苗后出现不适症状,广东省卫生厅4月23日表示,根据该厅联合调查组初步调查,认为事件疑似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即群发性癔病)引起,与疫苗无关,目前所有不适症状学生均康复出院。接种疫苗引发“癔病”,闻农药也引发“癔病”。难怪网友写对联叹之 上联:说你癔你就癔不癔也癔。下联:说你不癔你就不癔癔也不癔。横批:随意。
医学知识告诉我们,癔病症,亦称“心意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病。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因此,“暗示”是关键词,尤其是针对未成年的学生。
学生如此“高发”癔病,我们不得不问:“暗示源”到底是什么?接种疫苗诱发的“癔病”,是否与接二连三的“问题疫苗事件”有关?闻到农药味就诱发“癔病”,最近频发的“学生中毒事件”可能是“暗示源” 4月9日,邢台市巨鹿县后辛庄中心小学住宿生中数十名孩子饮用过期酸牛奶中毒。4月19日上午,旬阳县百余学生喝了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两项指标严重超标的牛奶中毒 抑或,“暗示源”是校园安全的脆弱与不堪一击。
近段时间来,学校假疫苗事件、早餐中毒事件、过期牛奶事件、踩踏事件、校舍坍塌事件、校园杀人事件等频发充斥报端,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的神经,让民众对孩子的安全失去了信心,如何提高校园安全,重建民众对相关部门的信心,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另一方面,校园安全受害者最大的莫过于学生,而我们却一再忽略了对他们的心理干预。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少学生生活在“恐慌”与“恐惧”之中,生活在缺少安全感的校园里。学生“癔病”频发,本质上讲,是社会没有给予学生一个“免于恐惧的自由”,恐惧、担心、焦虑成为“暗示源”。
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所认为的,要让弱者免于生活无着的恐惧、免于被欺辱蔑视的恐惧、免于被社会抛弃的恐惧,让普通人免于成为无辜受害者的恐惧,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学生患群体性癔病症背后的确值得我们反思。重建民众和学生对校园安全的信心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相关部门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务必科学详尽,消除民众的质疑,而不是草草地武断下结论。另外,加强校园安全,增强学生们的安全感势在必行。
( 许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