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春——中新网

时间:2016-09-26 13:37:07

春天是个诱人的季节。春光春色,处处惹人喜爱;万紫千红,样样牵人情思。自古以来,人们迎接春天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迎春,打春,鞭春,讨春……还有更为形象者,谓之“咬春”。

咬春又名吃春,即在初春时节,吃一些象征春意的新鲜菜蔬之类的食品,以迎接新春的到来。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流传很广。

北京人每年在立春之日就开始咬春了。清人陈维崧在其《陈检讨集》中说:“立春日啖春饼,谓之咬春;立春后出游,谓之讨春。”而唐代的《四时宝鉴》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这种在立春日食春盘、春饼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千多年后的当今。每到立春这天,老北京人都要弄来生萝卜、白菜心、鲜黄瓜、黄芽韭等生菜,做成春盘;再用白面做成薄饼,放在平底锅上烙成扑鼻香的春饼。在饼上抹上面酱,再卷上春盘中的生菜,便可有滋有味地品尝春的味道了。俗信立春日食春盘、春饼,可以解春困,避牙疾。吃过春盘、春饼,表示严冬已去,万紫千红的春天就要来了。

跟北京人相比,济南人的咬春习俗要实际和实惠得多,时间也比北京的晚。

香椿是一种长寿的木本植物,其嫩叶不但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而且清香扑鼻,深为人们所喜爱。明代人屠本畯就在其《野菜笺》中赞咏香椿道:“香椿香椿生无花,叶娇枝嫩成杈枒。不必海上大椿八千岁,岁岁人可采其芽。”说明食用椿芽由来已久。而在济南,每到春暖花开之际,那被春风唤醒的椿树刚刚吐出紫油油的嫩芽,城郊的乡民们便小心地将椿芽采摘下来,打成小捆,运进城里,在农贸市场上或沿街叫卖:“椿芽喽!──”“又香又嫩的鲜香椿芽喽!──”声声脆甜的叫卖声,弥漫在春风里,给人们送来阵阵诱惑,使人未曾尝鲜就齿颊留香。买回来,放一根嘴里一嚼,清香直透心肺。将椿芽洗净晾干,又可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椿芽拌豆腐,做起来方便,吃起来特鲜;将椿芽加盐揉匀,蘸上面糊,放进油锅里炸黄,便是有名的“炸香椿鱼”。“香椿鱼”外焦里嫩,鲜香可口,是济南的一道传统名菜。

还有椿芽炒鸡蛋、腌香椿也都风味别具,深受欢迎。如果说北京人“咬春”还只具有企盼之类的象征意义的话,那么济南人的“咬春”,则实实在在的是在感受春的温暖,享受春的美好了。

不过,时代不同,“咬春”的滋味也有苦有甜。记得童年在故乡,一到春天,家乡人也争相“咬春”,但那“咬春”的滋味却十分苦涩……

故乡的春天,过去经常闹“春荒”。经过一个严冬,本来收得不多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如遇天灾,春天的日子就更为艰难。没有果腹的粮食,众乡亲就只能靠米糠、野菜和树叶充饥。

春天一到,杨柳刚刚长出绿叶,饥肠辘辘的人们就争相将树叶采回家,放在锅里一煮,再用清水浸泡,然后调上一点点豆面之类,蒸成黑色的菜团子。这菜团子吃到嘴里,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记得每当我们皱着眉头看着菜团子打怵时,乐观的祖父总爱用流行或自编的谚语,来安慰我们:“咬春咬春,咬出黄金!”“吃得苦中苦,才能享清福!”

他还自告奋勇地首先拿起菜团子,边嚼边说:“别看这些树叶子苦,越嚼越香,苦中有甜呢!……”

现在想想,朴实的祖父说的话,并不都是自我安慰。尽管我们从未从树叶中咬出过黄金,但他那“吃得苦中苦,才能享清福”“苦中有甜”“苦尽甘来”之类的话,却极富生活哲理。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戴永夏)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