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变房价调控周 媒体:房地产“三高”被无视

时间:2016-10-20 04:24:52

房价的群体狂欢

国庆黄金周变成了房价调控周,中央督战16个城市地方政府加班加点,紧急出台了各种调控房地产政策措施。

此轮房价飞涨似乎没来由,事后预言家们找到了各种原因,诸如流动性泛滥、土地供应垄断、土地财政依赖、房地产金融属性挤走了居住属性,等等。说得很到位,很专业,但问题是,在眼下全民激昂的情势下,这一摊子怎么收拾?市场之手和行政之手如何摆弄?

中国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如果将房产当作投资品看,海外学者提出了三个指标: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房价收入比、房屋租售比。

在国际上,从1960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高于6%的国家,末了房地产泡沫都破了。1992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是9%。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这一比例局部峰值达到6.2%。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一直很高,2013年是14.8%,2015年为14.18%。逆天的高。

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用于判断居民住房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据维基百科资料,在全球102个可统计的国家中,美国为3.37,位第九十九。中国为24.98,位第六。

房屋租售比是住房售价与月租赁价格的比值,国际上通常为1∶100到1∶200。目前中国房屋租售比排名前20的城市均高于1∶300,其中第一名是深圳的1∶732,第三名北京为1∶625,第五名上海为 1∶607。

“三高”似乎已成定论,但大家似乎并不认为有啥子“三高”,人人都怕输在发财的新长征路上。对这种群体狂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朱宁有一番梳理。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philip Zimbardo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招募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自愿参与一个模拟监狱的环境,分别扮演看守和囚犯。Zimbardo原本想藉此了解正常人对监狱环境的适应情况,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心理学成果:个人在群体环境里,往往会做出在个人环境里难以认同的极端行为。

怎么回事?——那些扮演看守的学生,对囚犯采用了自己都难以相信的残忍的侮辱和折磨行为。而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在实验中也慢慢丧失了自己的自尊和认同,真把自己当成了狗,任由看守羞辱自己。甚至主持这场实验的Zimbardo,似乎也受到了实验氛围的感染,面对恶行,他迟迟未能终止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是违背学科实验的人道准则的。末了,实验还是在第六天结束了,原计划是两周。

这之后,心理学家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群体环境行为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更容易极端和疯狂,这与个人的品行和资质并不一定紧密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群体环境中,每个个体都认为不需要对所发生的结果负责任,就像作家伏尔泰所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对此负有责任。”另一方面,在群体中信息的传递带有严重的偏见性,与主流意见一致的信息会被传递和放大,而与主流意见相左的信息会被压制和阻碍,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主流意见在群体中的主导地位,导致原来持不同意见者放弃己见,屈从主流。

这种在群体中的极端行为,在经济金融领域表现为泡沫,然后崩盘。远有四五百年前的郁金香狂热,后有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双泡沫,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前,全球的央行、监管机构和投资机构,几乎都认为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和金融创新已经驯服了经济周期这一猛兽,人类终于找到了经济长期增长的金钥匙。但事实是,泡沫顶点总是在市场“这不是泡沫”的共鸣中降临。

如今在中国,大家也无视房地产“三高”,或者认为,“三高”只会祸害别人,而自己能灵光循去。面对这群体的执拗,主流的共鸣,市场之手有多大的劲道?(王安)许昌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