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公共自行车重启办卡服务

时间:2016-10-11 16:19:28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正是骑自行车出行的好季节。近日,记者走访了城区的部分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却发现公共自行车尚存在不少使用和维护上的问题,让“租车一族”没有充分享受到绿色、便利出行。

找遍3个网点

才发现一个能用的车桩

“公共自行车很方便,可是有时候停车太难!”在办理借车卡的时候,来退卡的张女士向记者吐槽:“有一次我骑车去双井,发现双井地铁站和垂杨柳中街的网点车桩都坏了。好不容易找到第三个网点,才顺利把自行车停下。”

记者来到了张女士所说的双井地铁站A口公共自行车网点。在附近居民的指引下,记者几经寻找才终于发现了公共自行车网点的停车桩——它们落满灰尘,被几十辆自行车、电动车包围着。走近一看,25个停车桩已经全部黑屏停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家乐福双井店网点,30个车桩中只有13个能够使用,其余的全部黑屏。

还有的车桩虽然显示“可以还车”,但真正使用起来却不是特别方便。“我把车子卡进车桩的卡槽里,但是车桩没反应啊!”在东城区内蒙古大厦的自行车网点,记者碰到一个来还车的女孩。直到试了第4个车桩,自行车才“啪”的一声卡进了卡槽。这个女孩一边刷卡一边对记者说:“不好用的车桩还不少,总是要试上好几次。尤其是早晨赶着上班的时候,停不下车心里特急!”

自行车总“受伤”

修车师傅忙不过来

跟车桩一样,“罢工”的自行车也不少。记者走访了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的几处公共自行车网点,发现很多自行车都有大大小小的毛病,影响了正常使用。

“你看,这么结实的东西,怎么总是被弄坏呢!”拿着一个坏掉的自行车座,朝阳区公共自行车网点的刘师傅对记者说。昨天早上,记者跟随刘师傅来到劲松中街北口的自行车网点进行例行检修。

像医生给病人体检一样,刘师傅一一查看公共自行车:先看看车子外观是否完好,再拧拧车座查看是否牢固、蹬一下脚蹬子看链条是否有松动……这一检查可发现不少毛病。在25辆自行车中,有1辆掉链子、3辆挡泥板开裂、2辆车座损坏、2辆脚蹬丢失、1辆链盘松动。“这些自行车挺结实的,如果正常使用,不应该坏的这么快!”刘师傅边说边麻利地为车子换上新的配件。

使用者不爱惜自行车是导致损坏率高的主要原因。检修人员过少也使得故障自行车得不到及时修理。

据了解,刘师傅的负责范围是光明桥以西、大望路以东的约30个网点,记者计算了一下,刘师傅光是检修这一个网点就花了一个多小时,如果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一天下来最多也只能巡检六七个网点,不少故障自行车得不到及时修理。(实习记者 朱松梅)

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停办卡”风波后,本月起,通州区公共自行车重启办租赁卡业务。目前办卡数量采取限制措施,北苑、梨园两个网点每天各办理100张,5000张卡发完后,自行车与租赁卡的比例将达到上限。

相关新闻

截至目前,通州公共自行车已从去年开通时的21个租赁站点1000辆车,扩大到现在的170个站点4000辆自行车,办理租赁服务卡2.6万张。到今年底,将增至320个租赁站点,公共自行车总数力争达到10000辆,届时,租车卡随着车辆有序增加,将缓解供需压力。

据通州公共自行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自去年公共自行车在通州运营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充分认可,市民的租车热情一直很高,办卡量也远远超出预计。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市民需求,今年5月份因为没有新卡,不得不暂停两个月。”从5月上旬一直到7月中旬,配套租赁卡都处于停发状态。期间服务中心马上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建设,按照建设进度,也再次配套发放部分租赁卡,并于近期在北苑、梨园两个办卡点恢复办卡,每天分别发放租赁卡100张,当日发完为止。

“我就是觉得公共自行车便宜、方便,解决出行问题还能锻炼身体。”家住潞河医院附近的孟先生说,得到实惠的他本想着给家人也多办几张,但没想到还有“限卡”一说,“为什么不能敞开办卡呢?”

对于市民的疑问,通州公共自行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如果不限制,按照此前的办卡行情来看,每天的办卡量可能会达到400多张,一个月就会新增一万多张,就会产生车少卡多的情况,办了卡之后却没车可骑,会引发新的矛盾。”

该工作人员还透露,由于通州公共自行车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此次发放卡约5000张,其中1000张为团购,4000张在办卡点发放。预计十几天将发放完毕,之后将继续停办。

本月底通州将再增加70个左右公租自行车点,约2000辆公租自行车。届时,公租自行车的数量达到6000辆,此次发卡完毕后,整个通州区车和卡的比例将近1:7的上限。“随着年底自行车增至一万辆,再加上未来通州与城区公共自行车实行通存通取等措施施行,通州公共自行车的压力有望减轻。”(通讯员 冯维静 记者 李祥)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