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配2—4只雌鸟。雄鸟占据一块山地,经常发出“察、嘎、嘎”的啼叫,吸引雌鸟前来交配。
求偶炫耀十分好看,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它先向雌鸟走过去,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并察颜观色,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尾巴也随着倾斜过来,使美丽的尾羽和尾上的覆羽显得十分明亮,双眼向雌鸟脉脉传情。这时,雌鸟已被雄鸟的绚丽羽毛和一系列炫耀动作搞得眼花缭乱,不时地发出“咝咝”的艳羡声。
交配后雌鸟独自在森林中阴蔽处地面做窝产卵,巢的大小为直径16—23×16—17厘米,深6.5—10厘米,每窝产卵5—9枚,最多12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褐色,大小为39—51.4×30—37.3毫米,卵重23.5—29克。孵化期22天。雏鸟为早成鸟,一孵化便能自行觅食。
人工繁殖
2001~2003年在郑州市动物园对笼养红腹锦鸡的繁殖习性与人工孵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求偶炫耀可见于每年的11月上旬至翌年7月中旬,产卵时间为4月上旬开始,6月中下旬结束,鸡群持续产卵时间约57~76天.产卵盛期是4月上旬至5月上旬.平均产卵数为7.09枚/鸡·年.平均产卵数最多的为2龄鸡,达到17.75枚/鸡·年,平均卵重29.97±3.35(21.2~44.5)克,受精率为60.37%,电孵化器孵化,孵化率为93.28%,孵化期为24(22~25)天。
研究表明,红腹锦鸡的人工孵化和育雏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翻蛋次数、晾蛋时间和防疫程序等.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孵化和育雏条件与家鸡相似,蛋过小或过大容易引起死胚。
红腹锦鸡的生活习性及管理基本上和山鸡相同,其适应性较广,能抵抗零下17℃的严寒,又能适应35℃以上的高温。它的食物以嫩树叶、草根为主,人工饲养只要供给足够的饲料、饮水、安静的环境即可。红腹锦鸡体重0.5-0.75公斤左右。母鸡一年龄性成熟,每年4月开始产蛋,到9月份才陆续停产。一般每只产蛋量在20枚左右,人工养殖最高可达50多枚。饲养方法采用室内圈养、内室与外室运动场相结合等饲养方法,室内铺干木屑或河沙,并放置料桶、饮水器。
饲养场地应选择地势高燥、砂质土、排吸水良好、背风向阳、宽敞、通风能避免冬季西北风侵袭的地方建饲养场为好。人工养殖可以到有信誉的养殖场引种或野外搜集幼雏,需人工给温、室温要高、育雏箱按面积大小按1-2只红外线灯作热源、箱内挂1-3支温度计,1-3日:34度-32度,4-7日:32度-30度,8-12日:30度-28度,13-20日:28度-24度,20日龄后幼雏的恒温机制已基本建立,可在常温下生活。不必人工给温,要注意室内通风和温度。
饲喂:开食时饮水可用温凉开水。可用土小鸡料用凉开水浸泡35分钟,撒在报纸上引幼鸡吃食,每日5-7次,5-7天后酌情另喂、土霉素、氟哌酸、痢特灵等防治肠道传染病。70日龄可以放到饲养场养殖,也可以建天网运动场,地面铺干净的河沙,饲料可以参考土中鸡料按家鸡饲养管理为标准、饲养室内应放些树枝作掩护,以利栖息、撒些青菜、小虫、稻谷,任其啄食。
种群现状
1982—1983年秋季在陕西太白、平利调查,平均密度6.0只/km2;1988年秋为3.0只/km2(姚建初,1991)。
1984—1985年春季在四川北川调查,平均密度为6.9只/km2(李湘涛,1988)。
1984年秋季在宁夏六盘山调查,平均密度3.6只/km2(刘酒发,1985)。
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现在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秦岭佛坪已兴建养殖场。
2004年,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红腹锦鸡列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名单内的野生动物,因驯养繁殖技术已经成熟,经过相关程序后,可以合法进入餐馆,被摆上餐桌。
致危因素
(1)因其羽色艳丽,雄鸟皮张可外销供装饰用,活鸟供观赏展出用,每年从各产地捕杀数量相当惊人,例如湖南湘西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红腹锦鸡皮张即达6000—8000张(吴至康,1991)。
(2)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红腹锦鸡去羽毛及内脏、取肉鲜用,温中补虚,益肝和血,因此被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