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电 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上周在日本闭幕。台湾《经济日报》30日社论指出,在近年20国集团(G20)重要性大幅提升的趋势下,由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组成的G7,是否能再领风骚,引领全球发展方向,深值关注。
文章摘编如下:
G7的沿革,可溯自1973年创始的G5,1975年G6,到1976年才正式成为G7。在冷战时期,G7峰会在应对全球情势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自1991年起参与G7峰会,至1997年正式被接纳,G7也成为八大工业国集团(G8),但因俄罗斯在2014年“收回克里米亚半岛”,致被冻结会籍至今,G8因而也恢复为G7。
长期以来,G7在应对全球性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上,透过七国政府联手,往往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制订国际社会规则和解决国际纷争方面。然而,近年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崛起,改变全球经济版图;G7在全球GDp所占比重已不到50%,因而发言分量和影响力和过去已不能同日而语。相较之下,涵盖新兴市场及中国大陆的G20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政策对话与合作论坛。
不过,迄今G7仍是世界最强大的政经势力。这次日本轮值主办G7峰会,首相安倍晋三从开始就确定主要议题是如何稳定世界经济,也为9月G20杭州峰会预作准备,凝聚G7国家一致立场。
然而,G7各国因为本身利益冲突,在应对全球经济问题上,存在很多分歧。例如在这次峰会中,安倍强调经济的危机感,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状况与2008年雷曼危机前近似,但其他领导人多认为安倍言过其实;日本主张积极财政干预,也与德国、英国坚持稳健谨慎的政策不同;在汇率政策上,日本认为近期汇率走势是单向且投机的行为,对实体经济将造成损害,但美国却认为汇率市场并未失序,反对日本干预汇市。
尽管如此,G7峰会仍达成一定共识,包括:重新确认所谓“三支箭”之重要性,包括放宽金融、政府扩大投入公共事业等财政支出、放宽法规等结构改革;并同意G7国家将在机动性实施财政战略及果敢推动结构政策上,加强合作;且承诺将依各国情况,进行政策总动员,以支撑世界经济。
另外,G7领导人认同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各国应制订一套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汇率机制,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以保障金融稳定。
G7领导人在经济倡议上作出明显妥协。
坦白讲,未来G7如何处理和中国大陆间的互动关系,究竟是联合牵制或相互合作,是两难问题,七大工业国也未必有一致看法。但无论如何,G7在全球的影响力,中国议题是重中之重的关键课题,未来将如何发展,仍待时间加以验证。
许昌报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