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日刊发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文章称,中国有战略、能力和决心实现伟大的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以服务为基础的消费社会,同时成功地规避巨大的周期性困难。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仍然持有相当令人难以理解的观点:美国“无法成为世界经济唯一的引擎。”事实上它也不是: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很有可能是美国的四倍有余。但也许卢已经在其对世界经济的评估中假设了中国遭遇最坏情形。
在关于中国经济的重重绝望中,有必要详细思考这一思想实验。
首先,没有中国,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衰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经济贡献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3%(以购买力平价衡量)。如果没有中国,这一贡献需要从IMF向下修正的2016年世界GDp增长预测(3.1%)中剔除,将世界GDp增长率拉低至1.9%,大大低于通常伴随全球衰退出现的阈值2.5%。
当然,这只是没有中国的世界的直接影响。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跨国联系。
所谓的资源经济体,即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俄罗斯和巴西都将遭受重创。作为资源密集型增长巨兽,中国改变了这些经济体,如今它们加起来占世界GDp的近9%。这些国家均声称经济结构已经实现多元化,不再过度依赖中国大宗商品需求,但货币市场情况表明并非如此:只要中国增长预期调整,不管向上还是向下,它们的汇率也会同步波动。
IMF最近预测,2016年这五个经济体总计将收缩0.7%,其中俄罗斯和巴西继续衰退,其他增长萎靡。
中国大陆的亚洲贸易伙伴也是如此,它们大部分仍然是出口依赖型经济,中国大陆市场是它们最大的外部需求源。不仅规模较小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是这样,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域内规模较大较发达的经济体也是这样,如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这六个依赖中国大陆的亚洲经济体加起来也占世界GDp的11%。中国大陆崩溃至少会让它们的总增长率下降一个百分点。
美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在中国崩溃情形中,这一出口需求将干涸,大约会将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拉低0.2至0.3个百分点,而美国经济原本已相当疲软,预计增长率只有1.6%左右。
最后来考虑欧洲。长期以来,德国一直是独自支撑欧洲大陆的经济引擎,其增长仍严重依赖出口。而中国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现在它是德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在中国崩溃情形中,德国经济增长也将显著下降,拖累其他依靠德国拉动的欧洲国家。
有趣的是,在刚刚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10月份修订版中,IMF用了一整章内容进行所谓的中国溢出效应分析,即基于模型评估中国减速的全球影响。与上面所罗列的观点类似,IMF重点关注中国与大宗商品出口国、亚洲出口国以及它所谓的“系统性发达经济体”(德国、日本和美国)的联系,这些国家最容易受到中国减速的波及。在IMF的分析中,亚洲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资源经济体;三个发达经济体的敏感性预计为中国的日本以外的亚洲贸易伙伴的一半左右。
IMF研究表明,中国的全球溢出效应将让中国增长缺口的直接效应放大25%。这意味着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消失,那么根据我们的思想实验,总直接影响(全球增长下降1.2个百分点)和间接溢出效应(额外的0.3个百分点)将让当前2016年全球增长基线估计值下降一半,从3.1%降至1.6%。这距离2009年创纪录的全球经济收缩0.1%仍然相去甚远,但与1975年(增长1%)和1982年(0.7%)两次深度世界衰退已经相当接近。
我将第一个承认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没了中国增长,将陷入巨大的困难。中国悲观论者需要对自己想要的结果三思。
许昌报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