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电 美国《侨报》25日刊文称,4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各地也启动了对知识产权的宣传活动。依靠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站在世界创新的巅峰,这是中国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成为创新大国的必由之路。
文章摘编如下:
197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设立,10年后中国成为该组织缔约国。200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宣布成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目的在于构建人类社会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懈宣传和努力,知识产权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离不开这个大背景。近几十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了不少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比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等。
这些知识产权法律出台,保证了产权人利益,拓宽了中外合作渠道,创造了更好外商投资环境。但也应看到,中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拿当下“互联网+”产业来说,不少知识产权都与其关联密切,但法律保护范围未能完全覆盖这些“新事物”、“新业态”,导致这些领域出现盲区,给执法带来了困难。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对“创新”、“创造”的渴望更为急切。以中国出口来说,简单靠量的积累占领世界市场早已时过境迁,而靠质的提升才能让中国产品永立不败之地。中国领导人近年多次提及,要加速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要提高科研人员收入等。要兑现这些,都离不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做后盾。
知识产权体系不完善,产生的负作用是不可忽视。它容易打消产权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导致中国在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缺乏创新。
中国要实现成功转型,“创新”是关键的战略方向。要培育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就先要牢筑知识产权的篱笆。只有篱笆严丝合缝,各个领域的人方能不再有后顾之忧,将智力、心思用在科研、学术、著作等创新活动上。依靠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美国站在了世界创新的巅峰。这是中国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成为创新大国的必由之路。(钟海之)
许昌报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