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希拉里为何输掉密歇根州?

时间:2016-04-27 15:32:23

3月15日电 香港大公报15日评论称,上周二美国民主党在密歇根初选产生意外结果:尽管民调一直显示,希拉里在密歇根以双位数百分点的优势领先桑德斯,但最后桑德斯却险胜。在民主党和独立选民这两个类别中,希拉里的实际支持度都比预测低约10个百分点。这个结果令人震惊和不解。要解释这一点,还必须从密歇根州的情况分析。

文章摘编如下:

对问题回应并不令人满意

民主党投票之前周日的CNN电视辩论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辩论地点在密歇根的底特律,因为那里极具代表性。

底特律曾是著名的汽车城,通用汽车公司在此建立了别克和雪弗兰的工厂。可是从1970年代开始,其汽车业就不断萎缩,工厂倒闭、迁移,投资撤出,白人移到郊区,黑人进占市区。2002年开始,底特律陷入财政危机,城市破产,一片衰败。去年,更发生举国瞩目的铅水事件。

底特律原先从底特律购买水,但前年4月为省钱计转向一家当地的公司购买,用当地水源。去年初,已有人报告感觉水味道不对。但政府一直怠政,即便意识到是铅水问题也拖着没有理会。直到去年9月,一报告指出当地儿童血液含铅量严重超标;一家居民又和维珍尼亚科技大学专家联系,绕过当地政府对水质做测试。结果显示,自来水中的含铅量竟然高达标准的1000倍,引起全国关注。

在事件曝光之后,当地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还在这个问题上为谁有权管而相持不下。联邦介入遭到州政府抵制,而州和地方政府又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直到现在事件还没有解决。

底特律的问题不限于一地。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和中西部在以前是工业重地,制造业雄霸天下。但19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资讯革命,这些地区的制造业持续衰败。从纽约上州到宾州、俄亥俄、印第安纳、密歇根、伊利诺伊、威斯康星到明尼苏达,构成一长条“锈带”。底特律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锈带城市。密歇根最大的城市底特律前几年也同样陷入破产保护之中,和底特律是难兄难弟。

辩论别开生面地让当地居民来提问,所以提出的问题全是关乎当地民生的切身问题。尽管辩论后大多数媒体都说希拉里获胜,但是结合选举结果,她对两个问题的回应并不令密歇根人满意,可能是选举失败的败因。

第一是自由贸易问题。在全球化大潮中,美国产业工人是最大的输家。资本家把大批工厂迁往低工资的外国,而工作流失令工人不得不组织强大的公会以对抗资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人的收入和工作稳定,但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以致资方到最后宁愿一拍两散宣布破产。

桑德斯要求停止自由贸易,通过贸易堡垒把工厂留在当地,直截了当地回应了工人的呼声。但希拉里反对停止自由贸易。理由是如果停止自由贸易,就意味着美国的产品也不能“自由地输出”外国,反而会令制造业受损;而且,一旦停止自由贸易,商品价格就会上升,会对人们生活构成严重的影响。这是对自由贸易的教科书式的标准辩护,但在密歇根却显得离地。

自由贸易无疑有利有弊,对美国整体而言是利大于弊,但通常这些利弊不是平均分配的——进口商品价格低的好处是大家共享,但失业的创伤却是集中在某些人群,特别是产业工人。因此希拉里的回答,难以切实地缓解密歇根人的忧虑,实际上是失分了。

更进一步,对于如何解决这种利益分配极端不均的问题,希拉里站在建制派的一边,无非就是对现状的修修补补;而桑德斯,则是要实行社会变革,彻底改变美国的分配方式。显然,桑德斯的立场更能获得密歇根选民的共鸣。

媒体攻击希拉里“用心不良”

第二是希拉里回应桑德斯指摘自己支持拯救华尔街法案的重点有误。希拉里解释说该法案是和拯救汽车工业捆绑在一起的,如果不通过,就无法救汽车工业;并反击称,桑德斯反对这个法案,如果根据桑德斯的投票,密歇根的汽车业就被毁了。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民主党人先提出一个救汽车业的法案,希拉里和桑德斯都支持,但在共和党阻挠下无法通过。后来,两党参议员(包括希拉里)一道推出一个一揽子议案,既要救华尔街,又要拯救汽车业。

在这个问题上,希拉里和桑德斯就产生了矛盾,桑德斯由于坚决反对救华尔街,于是投了反对票。

其实,把这个话题集中在攻击桑德斯不支持拯救汽车业上是不对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希拉里在面对“艰难选择”的抉择力,指出像桑德斯那样立场“坚定”,最后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尽管在辩论中希拉里提到了这一点,但没有刻意强调。在辩论后,桑德斯刻意把问题引导到希拉里“抹黑”自己不支持拯救汽车业上去,为媒体提供了再次攻击希拉里“用心不良”的弹药。希拉里没有在事后集中精力攻击桑德斯的“单向思维”、没有妥协的艺术和无法解决实际复杂的问题。这又是一个失误。

如果希拉里阵营不加紧调整相关策略,比如更加强调增加就业,那么影响甚至可能不局限于密歇根,“锈带”上的另外几个州,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当然即使真的输了,希拉里也不太可能在这些州大败,更难以在代表票上被逆转,但如果一再小负,对大选也是相当不利的。(黎蜗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