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侨看两会:如何加强同海外侨胞团结联谊?

时间:2016-04-27 15:28:44

3月4日电 中国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政协必须把加强大团结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团结的同心圆越大越好。对于如何进一步团结全球华侨华人,进一步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通过法国《欧洲时报》阐述了他们的看法。

“中国对侨胞比以往更为重视”

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3日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对海外侨胞及归侨侨眷比以往更为重视。系列惠侨利侨政策的出台,每年中国政协会议邀请海外侨胞列席,这都对于凝聚侨胞力量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中国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侨胞,无论是归侨还是身在海外的侨胞,中国的态度肯定是越来越重视的,这是很有意义的。”王辉耀指出,两会前夕正式实施的20项便利外籍人士的出入境政策措施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项政策中有多项是专门针对外籍华人出台的优惠,王辉耀认为,从这个角度也是体现出了国家对他们的重视。出台的政策中,华裔博士可以申请永久居留,在他看来这就是很大的突破。而且20条新政其实很多是为了便利侨胞,大量的申请人和有需求者还是外籍华人。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对侨胞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能够最大限度吸引侨力,为中国发展出力。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完善立法 保护归侨侨眷权益

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还指出了2016年政协侨务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做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工作。

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侨联主席王亚君表示,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长期从事侨务工作的她感慨,侨胞的权益保护工作非常重要,对于调动侨胞的积极性,汇聚侨力意义重大。

对于归侨侨眷权益的保护,按照王亚君的经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全国性侨务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地方的成功经验,推动全中国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方面的拓展。

就如何更好落实保障归侨侨眷权益,长期维护华侨权益的律师张蕾认为,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对归侨侨眷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财产权、创业就业权、人身权等方面。

针对目前不断壮大的新一代侨民队伍,张蕾强调,“新侨”与“老侨”的权益保护是同等的。目前不少经济、劳务案件就出现在新侨当中。

因此,张蕾指出,无论是“新侨”或是“老侨”,首先,都要了解中国相关法律及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其次,要与所在地区的侨联组织积极沟通,目前各级侨联组织都设立了法律顾问团或聘请了法律顾问,由专业的律师团队为侨民提供法律服务。关于劳资、经济、房产、继承等纠纷的案件较多,应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此外,侨胞们应当提高法治观念,关注国家政策变化,依法保障合法权益。

最后,张蕾也建议,为了更好地保障归侨侨眷权益,应完善立法或地方法规政策,对华侨在政治、投资、捐赠、财产、社会保障、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权益进行完善,才能更好从法律层面保障侨胞权益,凝聚侨心侨力。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培养新生代 传承中华文化

俞正声3日在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关心海外华裔新生代的培养教育。

随着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数量增多,如今华二代、华三代们如何认知自己的身份及他们如何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问题备受关注。

华裔新生代是海外华社的希望所在,引导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促进他们与祖(籍)国的交流也有着重要意义。

华文教育被誉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希望工程”,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也是华侨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世代更替背景下,海外华裔新生代的培养教育问题,尤其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理解以及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密切相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兼华文教育系系主任曾毅平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一曲《我的中国心》,当年让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为之动容。但在曾毅平看来,“融入当地”与“保持中国传统”相结合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代际的发展,许多侨胞已经融入当地社会,当较少接触中华文化的这一代人为人父母,他们子女的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将更成问题”。

对此,一直从事华文教育研究的他也有过思考:“中文教育对于身份认同的意义不言而喻,不论是了解中华文化,还是对中华民族的根的认同感,华文教育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他说:“海外青少年对身份的认同在我看来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一是世界公民身份,二是华人的身份,三是他们在所生活的社区、侨社中所感知的身份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就是要培养的是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世界公民。”

3月4日上午11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将就会议议程和人大工作回答记者提问,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新社记者 金硕 摄

发展华文教育从这5个方面入手

对于如何进一步发展华文教育,曾毅平认为,可以从明确华文教育目的、创造体验式教学可能、触碰华裔新一代兴趣点、优化教育链条、组织华裔新一代赴华学习中国文化等方面入手:

明确华文教育目的

华文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华文化气质,让华裔新生代了解中华文化、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之关系,最终使华人文化成为其成长乃至生活的一部分。

创造体验式教学可能

对一些并不居住在华裔社区的青少年,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华文化,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传统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家长、家庭甚至社区都有一定的作用。德国汉堡汉华中文学校的教师丁成举例说:比如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汉堡的华人社区甚至主流社会也会有一系列的活动举办,这都是让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的好方式。

触碰华裔新一代兴趣点

文化与身份的认同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这不是仅仅一节中文课可以解决的。

丁成认为,对于这些在海外出生、长大的孩子来说,不能求速成。“就像我在华文学校也教授中国历史,学生能知道张飞、赵云的名字我都觉得很欣慰,不能一下子要求他们对三国那段历史倒背如流。”在他看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一样。“看到了,了解了,才有可能触碰他们的兴趣点。”

优化教育链条

应推动华文教师以及整体华文教育链条的专业化、正规化、标准化建设。适应青少年的兴趣,提供更具开放性的教材。

组织华裔青少年赴华学习

“如果有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到中国去深入了解,对孩子们的认知和成长都是大有益处的,”丁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