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电 日本夏普(Sharp)临时股东会议于2月25日接受台湾鸿海科技集团据传约为7000亿日元的疏困案,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2日刊文称,这意味着这家日本家电大厂将并入台湾代工龙头鸿海旗下。虽然“鸿夏恋”看起来有机会修成正果,但是否能走得长久,其中还是有许多困难要克服。
文章摘编如下:
鸿海并购夏普案可说是一波三折。早在大约四年前,鸿海斥资1330亿日元希望入股夏普及其子公司。当时这个并购案震撼了整个东亚地区的产业界,因为这是二战以后第一次有台湾厂商提出并购日本传统大厂。后来夏普股票大跌,使这门亲事最终没有定下来。
然而,夏普这几年亏损连连,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一直想找其他大厂接手。鸿海也一直没有放弃收购夏普的计划。今年年初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还亲自走访夏普总部,提出非常有吸引力的7000亿日元并购案,尤其强调在取得经营权后,将在夏普的液晶荧幕和家电等主要产业加大注资。在谈判期间,由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Innovation Network Corp of Japan)也提出了疏困案,试图阻止这门“跨境婚姻”。
夏普愿意接受并购,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收支严重失衡,尤其家电市场竞争激烈,面对中国大陆大厂成本优势,以及韩国大厂技术创新的双向夹杀,短期内也看不到有改善的可能。而推掉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援助,选择与鸿海合作,一方面可借由鸿海在面板代工的市场占有率,迅速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可透过鸿海在中国大陆已建立已久的“红色”供应链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鸿海-夏普的结合可以更轻易地拓展大中华市场。
鸿海一直热衷于这宗并购案,即使有些专家认为其出价太高。鸿海除了能得到夏普长年累积的专利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夏普这个日本传统家电龙头老大的牌子。夏普家电从1912年成立到现在,一百多年下来,不只在日本国内,甚至在东南亚国家已经累积了许多的忠诚客户。夏普近年财务出现问题,主因不在于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而是管理者营运决策失误,造成巨大亏损。
虽然“鸿夏恋”看起来有机会修成正果,但是否能走得长久,其中还是有许多困难要克服。首先是两个企业背后所属的地方与“政府”。就台湾而言,当局肯定乐见其成。鸿海并购夏普使产业链更加完整,建立从代工到品牌的垂直整合,带动本土其他上游厂商的成长机会;而且不需要花费品牌宣传就可以直接打入日本市场。情感上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因为这还是头一回有日本传统制造大厂被并入台湾厂商,这也是为什么台湾内部一片叫好。
然而,日本内部毕竟有些疑虑,尤其是政府。鸿海在产业界的角色,应该被界定为在台湾的代工厂商?还是在香港注册而受大陆大力支持的产业巨亨?这不只是因为民族情感不愿卖掉夏普的问题,更是牵扯到大陆是否因而变成更强大,而日本产业则一蹶不振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其次是产业文化差异的融合。十几年来,大型并购案不乏有看起来非常匹配的合并,最后却因为产业内部管理文化无法适应而失败的例子。最常被教科书拿来当例子的,就是2000年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集团。并购美国克莱斯勒汽车集团案,两大企业由于内部管理文化以及运营模式的差异,造成巨大亏损而宣告失败。在并购界有一个“七七定律”,即在所有并购案中,有高达70%的案例无法达到其预期的商业价值,其失败原因有70%来自产业文化的差异。
鸿海-夏普并购案就如一场“中国式”的婚姻。婚姻的成功与否,不只是双方两情相悦,两个企业背后的家族(地方与“政府”)以及文化习俗(产业管理)将时时影响着两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更何况,一方现在又突然觉得不是那么“门当户对”了。(康端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