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中国经济主张“言必信,行必果”

时间:2016-04-27 14:13:02

3月1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1日刊发评论说,中国央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分析认为,这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时机可谓是对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达成共识的反映。由此可看出,中国此次经济主张的“言必信,行必果”。

文章说,刚刚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聚焦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希望达成更广泛共识,找到走出困境的办法。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也希望通过这次主场外交,继续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风险仍然存在,市场悲观和避险的情绪浓厚,由此产生的焦虑也越来越多,企业和投资者们期待从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寻求安慰。这无疑需要对全球经济的现状和趋势有一个理性判断——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能否反映全球经济的基本面?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一直保持乐观,无论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向会议发表的视频讲话,还是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此次会议上的发言,都表达了类似态度,不仅传递中国韧性与信心,还主张向G20注入正能量。

中国经济的决策者们透过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做出明确表态,称中国有能力、有资源、有工具去面临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压力,并有针对性地对外界关心的股市、汇市、债市、楼市等做出确切回应,尤其“中国将避免竞争性贬值,更无意打货币战”的回应释放出了强烈信号。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政策,无论正面或负面,都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在“全球经济主要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当下,不断提升中国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即是在传递“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那么差”、“全球经济的基本面没那么差”的信心。

文章称,如果说“全球经济风险仍在上升”是很容易达成的共识,“对全球经济不宜过度悲观”是比较容易达成的共识,那么要达成“G20共同采取行动促进经济复苏”的共识,则要困难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经济复苏的实际存在差异,留存的政策空间也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应对措施就很难一致了。比如当前各国的货币政策就越来越呈现分化态势,而各国对是否应该更多使用财政刺激更是存在一些分歧,核心国家中美国和日本主张继续扩大刺激,德国则认为刺激计划已经“达到极限”。面对这种情况,东道主中国除了继续呼吁G20各成员加强团结、协调、沟通外,还需要提出实实在在的“第三条路径”。

透过媒体报道可以看到,此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达成的公报中着重强调了除货币、财政政策之外的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这是由中国主动推动并得到广泛支持的一项倡议,这无疑切中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弱项。当前G20成员各自独立、侧重短期的危机处理模式,不仅不利于激发中长期的增长潜力,反而因为强力的宽松货币政策引发了外界对“竞争性贬值”、“货币战争”的担忧,而结构性改革的倡议恰恰与之形成互补,有利于将G20这个多边组织渐进为一个进行长期规划的平台。

文章表示,中国今年首次担任G20主席国,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是中国担任主席国后召开的首个高级别会议,也是此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而中国经济主张在这个多边场合展现出来的正能量和生命力,也将为9月的G20领导人峰会做足铺垫,更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理性与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