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电影《奇幻森林》的陷阱

时间:2016-07-01 10:28:31

6月2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日刊文称,迪士尼新片《与森林共舞》(大陆版名称《奇幻森林》)宣称除了主角小男孩是真的,所有的动物与场景全由计算机高科技打造。这是好莱坞第三度改编吉卜林原著《丛林之书》(The Jungle Book,1894年)。这股丛林热已闷烧好一阵子,之前百老汇才风风火火推出同名音乐剧,大有取代长年卖座《狮子王》之势。

文章摘编如下:

吉卜林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也因其毫不掩饰的欧洲本位主义,而备受批评。乔治奥韦尔即讽他为“大英帝国在扩张领土阶段的先知”。其诗作《白人的负担》,小说《金姆》等充斥白种优越的斧凿;连乍看老少咸宜的《丛林之书》也广布暗桩。

故事叙述被狼养大的小孩毛克利,在丛林与人类社会中自我探索的过程。大棕熊巴鲁教导他所有丛林、水域和狩猎的法则。其中最有力的通关密语莫过于“你和我,我俩流着同样的血”,狼小孩以此“外语”与各式动物搏感情,常能化险为夷。

然而,这种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绿林血缘,却完全摒除了猴族。对那群喧闹摇摆的“丛林部族之禁忌”,巴鲁难掩厌恶:“他们邪恶、肮脏、无耻,没有自己的语言,只会使用偷来的语言,没有首领、没有记忆,猴族,我呸!” 。

1967年动画《森林王子》问世,时值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迪士尼竟故意以黑人爵士巨星路易阿姆斯特朗为原型,创造了一头狡猾巧舌的红毛猩猩,并将之命名为“路易王”。白人向来把黑人比为猩猩,片中的它还僭越地对着人类幼崽唱出《我希望能和你一样》!有学者辩称,这首动听的歌包藏祸心,指的是那些不再认同本源文化的黑人,却试着藉由挪用与模仿来拥抱其殖民者的文化。

这回的新片虽修改了露骨的种族歧视,但无论再如何改编,原著中令人不安的元素仍潜伏在每个动物的刻板印象中。

出生于印度的吉卜林所塑造的丛林种性社会,除了永不得翻身的猴贱民,被深度歧视的还有被狼叫成“舔盘子的”豺狼,和它那一表三千里,吃过“白脸人”的表哥沼泽鳄;而老虎谢尔汗只因“打从娘胎起就跛了一只脚”就不幸成了会吃人的大坏蛋。

好莱坞常翻修经典名著,童话也好,文学也罢,万变不离其宗,作品里的原型在不断的排列组合后,产生既陌生又熟悉的“继承性”,就此代代相传,成了跨文化的集体意识。对猴族的鄙视原不存在丛林中,拟人化后,就成了一种文化代码,具传播性和无限生成转化性。

真正爱动物的人不会写出“其实啊,每只教养良好的獴都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宠物獴,哩叽嘀叽(某只印度獴)的妈妈曾仔细教过他,遇见白人时该做些什么。”合家看电影读小说,可得慎防无所不在的置入营销。(刁卿蕙)

许昌报摘